驚悉新京報2015年度新聞報道中,“羅天昊是什么樣的國師”赫然入選。
身在學界,被人臧否,本為正常,但是,此嚴重新聞失實,且夾雜理解偏狹等諸多問題的文章,竟成為該報年度文章,有誤導公眾之虞,為此,個人有三點感悟,與諸君商榷。
一 媒體需洞察社會大勢和時代人心,不可只知八卦,立意不高
《別讓李嘉誠跑了》一文引起海內外震動,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十幾年來,無論大陸還是香港,均出現日益嚴重的貧富分化。財富的創造機制,出現了畸形。部分人財富的獲取,并非來自勞動與才智,而是來自腐敗、壟斷和特權,同時,階層固化,經濟豪門化,大眾聲音被漠視,種種不公,引起了民眾的強烈不滿。而且在國際輿論唱空中國之時,中國經濟尤需各方人士正面加持,提振信心。
文章主體其實作于六年前。2010年,本人預見香港未來之困,于金融時報中文網撰文,題為《香港模式的瓶頸》,2015年重新修訂,以長實上海賣出地產的新聞為引,以對香港富豪的建議為尾,就成為今作。
僅看標題,此文似是談商業故事,看完全文,當知關注的是香港社會的挑戰與未來改革。部分人只看標題,甚為可惜。
本人文章核心部分,深度分析香港貧富分化、階層固化等困局的根源;反思治理失誤,以及經濟豪門化對國家的戕害;呼吁轉變治理思路,深化國家改革。
而本人所提出的設想,如再造平民社會,重塑香港精神,呼喚更徹底的市場經濟,呼喚改革更多惠及弱勢階層,敦促權力遠離商業等,亦是改革方向,大眾心聲。
以呼吁市場改革著稱的學者葉檀女士,曾撰寫《香港經濟豪門化與內地經濟權貴化相輔相承》一文,是國內解讀較到位的一篇文章。葉特意提到,部分學者和媒體關注商業八卦,卻沒重視文章背后深藏的“真問題”。
面對這些沉重的“真問題”,部分人既缺少膽魄與血性,亦缺少現代視野。在其眼中,非官即商,不為商友,必為權盟?卻不知有民眾二字。很多改革推不動,恰恰是因為沒有站在大多數平民階層的立場,局限于本階層和本集團所致。有遠見的改革家,要理解民眾需求,順應民眾愿望,善借民眾偉力。
世之君子,志在天下。
豐富的閱歷,寬廣的視野,方可看清未來大勢;獨到的眼光,成熟的心智,方可洞察世道人心。否則很容易流于表面,局限個人而昧于大勢。
義理之爭,見仁見智,君子之辯,有理有節。個別記者忽視嚴肅話題,而以庸俗化的花邊八卦大做文章,實在有損格局。
二 事實是新聞的生命,專業精神和職業操守不可有硬傷。
2008年本人在長江商學院案例研究中心任職高級研究員,開啟學術研究生涯。次年離職。并非某媒體所言“就職公關部”,“被解職”等等,本人也從未在書刊、電視、網絡、會議等任何場合說過曾任長江商學院院長助理。
事實是新聞的生命。重要事實,需要進行多方求證,個別記者沒有采訪相關方和我本人,僅憑道聽途說,就下筆萬言,實在有失職業水準。
三 “國師”說子虛烏有,且不符合現代價值觀,帽子不能隨便送
“國師”風波,來源于2015年7月和訊對本人關于智庫的訪談,我原話講知識分子不能老想著當國師,而要站在民眾的立場,為民眾謀事說話,只因訪談標題中帶了“國師”兩字,最后被訛傳為 “自封國師”。
核對原文,即可知“自封國師”非事實(頂尖智庫不僅要謀國還要謀民:http://opinion.hexun.com/2015-07-30/177937739.html ),只看標題就妄下斷言,實在是有失嚴謹。
“國師”乃不祥之物,世相紛亂,方有神魔以血祭世。當下國家提倡百花開放,百家爭鳴,激發每個人的才智,才能最終造就國家夢想與希望。
“國師”是舊時代的產物,與現代文明背道而馳。甚至一些國際性媒體在沒有證實的情況下,紛紛渲染“國師”話題,誤導民眾,也傷害我個人聲譽。
尊重理性、獨立思考是本人的準則,“國師”這頂黑帽子我不收。
是耶非耶,化為蝴蝶。
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不因個別記者的失誤,而遮擋所有媒體人的努力。
創造更多反映時代與民眾呼聲的力作?還是自甘墮落為地攤小報,孜孜于追腥逐臭,蜚短流長?相信一切有追求的媒體人士,必有明智的選擇。
改革闖將袁庚的去世,引起了無數人的嗟嘆。改革日艱,正需有擔當、敢直言的媒體,為其搖旗吶喊。媒體社會之公器,心憂國家之前途,情系民眾之艱難,方為正道。
本人無意挑起紛爭,但“國師”一說關系重大,今日特此說明,未來我將不再回應。個人雖對無根據的臆斷深感遺憾,但是對一切理性客觀的批評,均持歡迎態度。學識與修為的不足,正需來自諍友的鞭策。在此深表感謝。既入江海,何懼激流?
新年將至,季節變遷,不僅是歲月的輪回,亦是生命的涅槃,愿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