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中東研究通訊》微信公眾號刊文指出,面對國際油價下跌帶來的巨大影響,俄羅斯和沙特兩國結合具體國情制定了不同的應對之策。巧合的是,雖然各自面臨的國際環境差異明顯,但兩國都不謀而合地采取了一些相同的策略,這背后存在的深層原因值得探究。同時,相關政策的實施對未來兩國經濟的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作者系張帥,該公眾號已授權和訊網智庫全文轉載。
2014年6月至今,國際油價整體下跌,創下近10年新低,作為石油出口大國的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也深受其害。面對油價持續走低,兩國都采取了相應的策略來穩定各自的市場份額,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以求把經濟損失減到最低。

相同點:
第一,共同瞄準中國市場。油價的下跌給俄羅斯和沙特帶來了不同影響。在經濟方面,由烏克蘭危機引發的美國和歐盟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已實施一年有余,這種制裁在國際油價下跌的背景下重創俄羅斯經濟。而原油價格需要維持在114美元/桶,俄羅斯才能維持財政收支平衡。
相較而言,沙特由于石油儲量豐富,原油生產成本低,其財政平衡油價也要低得多。因此,沙特對油價下跌的承受能力相對較強,受到的影響較小。面對不同的經濟損失,兩個國家均推出新的市場戰略。隨著頁巖油的繁榮,美國逐步降低了對海外能源的依賴。于是,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便成為了他們共同的爭奪目標。
烏克蘭問題的產生以及歐美等國對俄羅斯制裁范圍的逐漸擴大,使得俄羅斯經濟發展面臨著強大的外部壓力。作為西歐國家長期的供應國,石油無疑成為了俄羅斯回擊制裁最有力的武器。
但國際油價的持續下跌,對俄羅斯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為了確保經濟的發展并挽回由于歐美制裁和油價走低所帶來的損失,俄羅斯將能源出口逐漸轉向了亞洲,特別是中國。在2014年10月12日召開的中俄總理峰會上,俄羅斯透露已經開始針對西線供氣管道進行磋商,年供應量可能為300億立方米,下一步還有可能建設第二條和第三條天然氣輸氣管道支線,潛在年供應能力接近1000億立方米。
在2014年11月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時,共同簽署了一系列雙邊合作協議,包括《關于通過中俄西線管道自俄羅斯聯邦向中華人民共和國供應天然氣領域合作的備忘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關于經中俄西線自俄羅斯向中國供應天然氣的框架協議》等。中俄能源的合作,減輕了俄羅斯的經濟壓力,使其能在絕境中突出重圍。
沙特雖然是國際原油市場的重要賣家,但其石油輸出也面臨著市場份額減少、新能源的開發和使用所帶來的威脅。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占消費量的60%左右,而沙特作為中國石油(601857,股吧)的重要進口國家,在當前油價走低的背景下,中國市場對于沙特而言,則顯得相當重要。
為了保住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維持在中國的石油供應量,沙特對中國的石油出口采取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不僅確保了在此次石油市場份額爭奪中的勝利,同時也減小了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所帶來的威脅。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10月份沙特對中國出口原油399萬公噸,環比上升0.8%,力壓俄羅斯奪回中國第一大原油供應國的地位。
第二,拒絕減產,不斷提高原油供應量。供過于求是此次油價下跌的主要原因。作為能源大國的沙特和俄羅斯均采取了不減產的石油戰略,旨在確保其石油市場份額。沙特作為全球石油產量的機動國,對石油的供給起著調節作用,然而此次油價下跌沙特卻拒絕減產。
一方面是為了確保原有市場份額。沙特曾因歷次“限產保價”而痛失市場份額,所以,對自己單方面限產而讓其他產油國爭奪市場份額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另一方面,美國頁巖油大幅增產使得沙特在石油市場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沙特希望通過低油價來探出美國油企的真實成本以及資本市場為他們融資的耐心點。
先搞垮高成本的油企,然后再通過對資本市場耐心點的打壓,消滅相當一部分的新增產能,重新奪回自己的石油央行寶座。盡管沙特也認為油價下挫對他們不是一件好事,但面對油價下降和市場份額萎縮兩個選項,當前的沙特更重視后者。
石油是俄羅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油價的持續走低給國家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打擊。據預測,原油價格每下跌10美元,就意味著俄出口將遭受324億美元的損失,約占該國GDP的1.6%。即使如此,俄羅斯依然在OPEC宣布維持石油產量。在俄主要的石油公司中,除俄油公司外,盧克公司、蘇爾古特公司和俄氣石油公司等均實現了同比增長。
其中,盧克公司在進入2015年后同比增長速度達到5%以上(第一季度為7.8%,上半年為7.2%);俄氣石油公司也實現6%以上的同比增長(第一季度為6.2%,上半年為7.2%);俄油公司雖同比下降,但降幅不大,控制在1%左右。作為俄羅斯原油的主要產區,東西伯利亞地區的原油產量在2014年上升至約4800萬噸,相比2000年增長了近7倍;遠東地區的原油產量也在2014年上升至2300萬噸,比2000年增長了近6倍。俄羅斯在歐美制裁和油價下跌的雙重打擊下,仍拒絕減產,以鞏固其在國際原油市場的地位。

不同點:
第一,靈活運用財稅手段。不管是俄羅斯還是沙特,在當前國際背景下,兩國的能源外交戰略都是在減少本國經濟損失的基礎上開展的,而由于受低油價的影響程度不同,兩國所采取的財稅手段也大有不同。
2015年沙特財政預算支出創造了8600億里亞爾(約合2293億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而預算收入只有7150億亞爾(約合1907億美元),赤字1450億里亞爾(約386.7億美元),是2009年以來首次赤字。面對低油價帶來的沖擊,沙特主要是通過擴大投資來應對。沙特將繼續投資教育和健康醫療領域,同時減少國民工資和補貼等,并通過借款和使用儲備來解決財政赤字問題,以應對低油價帶來的影響。
俄羅斯則通過調降石油出口稅的手段來鼓勵石油出口,減少國際油價對俄羅斯經濟的影響。2014年底,俄羅斯完成了油氣稅制修訂的立法程序,并在2015年實施了新稅制。
據俄經濟和發展部的數據,俄羅斯于2015年2月1日起下調石油產品出口稅,其中汽油出口稅從132.4美元/噸降至88美元/噸,直餾汽油出口稅從144.6美元/噸降至95.9美元/噸,液化石油氣出口計算方式將改為:當價格低于490美元/噸時,出口稅為零;其余征收48.2美元/噸出口稅。
俄羅斯此次稅制的調整,主要是為了振興俄羅斯經濟,減小油價持續走低對俄經濟造成的損失。同時,低石油出口稅促進了俄羅斯石油出口,有利于確保其在石油市場中的份額,為其開展靈活的能源戰略提供了保障。
第二,調整能源出口結構。沙特出口的能源主要是石油,為了保住其市場份額,沙特并沒有通過減產來調整持續走低的油價。不論是輕油還是重油,其生產量都均未降低,反而在擴大其不同石油品種的出口量。而俄羅斯主要能源除了石油之外,還有天然氣。油價的持續走低,給依靠石油的俄羅斯帶來了巨大的打擊。俄羅斯在降低石油出口稅鼓勵石油出口的同時,也積極修建天然氣管道,加大天然氣出口,這在亞洲市場則表現得尤為顯著。
2014年11月,朝鮮特使崔龍海訪俄,俄羅斯有意通過調解朝韓關系,推動俄朝韓天然氣管道的建設。在和日本的能源合作方面,盡管受日本參與西方對俄制裁的影響,目前難有較大起色,但俄日雙方公司也在緊鑼密鼓地加快談判進程,為未來制裁解除之后的能源合作創造條件。在和中國的能源合作方面,歷經了10年艱難地談判之后,中石油公司和俄羅斯天然氣公司于2014年簽署了《中俄東線購氣供銷合同》。
雙方商定:從2018年起,俄羅斯每年對華供氣380億立方米,累計30年,總價4000億美元。這一協議在一定程度上為因烏克蘭問題被西方制裁的俄羅斯打破了困局,也給急需資源的中國經濟提供了又一個天然氣來源。相比較沙特而言,俄羅斯能源出口趨于多元化,并不斷通過多元化的出口戰略來減少經濟損失。
第三,采取不同的價格策略。俄羅斯和沙特為了確保其原有的石油市場份額,根據自己國家的石油產量和經濟狀況,對石油出口價格進行了不同的調整。2014年11月初,沙特決定降低在美國市場的原油售價,同時提高在亞洲市場的原油售價,其目的是為了應對美國本土油氣產量增加,對中東石油需求下降的挑戰,同時鞏固其在美國能源市場的份額。沙特采用以價換量的政策,就是要趁機提升其在全球石油市場中的份額,這在客觀上也加劇了國際原油價格的下跌。
由于受到歐美的制裁,油價下跌無疑給俄羅斯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更沉重的打擊。烏克蘭問題的惡化以及德國等的強硬態度,使得俄羅斯停止向歐洲國家輸送能源,開始更加側重于亞洲市場。俄政府并沒有提高在亞洲市場的石油供應價格,而是通過降低石油出口稅來鼓勵國家石油出口,保證其在亞洲的市場份額,減輕美國頁巖油革命所帶來的壓力。由于受到價格聯動的影響,油價的下跌也導致了天然氣出口價格的降低。面向亞洲市場特別是中國,俄羅斯出口的天然氣仍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并且通過積極與中國修建燃氣管道擴大出口來減輕經濟負擔。

效果顯現:
油價持續走低對于能源大國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挑戰。沙特作為國際石油供應的調節者,其能源政策對本次油價下跌有重要的影響。油價下跌已經給沙特造成了巨大的財政赤字,沙特政府應該考慮是否應該為了確保市場份額而繼續采取不減產的策略。相比沙特,俄羅斯經濟受此次油價下跌影響更大。
烏克蘭危機使得俄羅斯面臨著來自歐美的制裁,原先的石油武器也在油價持續走的背景下變得不再那么有效。但值得注意的是,油價下跌對俄而言也不全是弊端。俄石油工業的增速下降,會促使機械制造業和輕工業的增速加快,俄羅斯是一個工業體系健全的國家,當石油靠不住的時候一定會找到并發展其他支柱產業。因此,油價下跌也許是俄羅斯經濟結構轉型的機會。從這一點來看,俄羅斯有著更大的優勢。
兩國在這次油價下跌背景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大為不同,但在針對中國市場以及拒絕減產方面采取了相同的政策。不同的能源結構和石油儲量,使得兩國政府在能源出口結構和能源售價兩方面均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并且為了更好地實施能源出口戰略,俄、沙兩國也根據國情采取了不同的財稅手段。盡管俄羅斯和沙特所采取的應對策略并不能讓他們完全擺脫油價下跌所造成的影響,但卻使兩國的經濟損失降到了最低。
注:本文首發于頭條號中東研究通訊,中東研究通訊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參考文獻
劉旭.油價下跌與歐美制裁下的俄羅斯石油企業經營現狀分析[J].俄羅斯研究,2015(5):4-16
經濟參考網.油價下跌推波助瀾俄央行外匯干預難阻盧布貶值[EB/OL]. 2015-12-01,http://jjckb.xinhuanet.com/invest/2014-10/09/content_523095.htm.
高峰.油價“跳水”為哪般——從國際政治和經濟格局解讀油價大幅下跌的走向[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4(12):41.
Alan Qiu.挑起石油戰爭的新主角[N].上海證券報,2014-12-12(1).
米軍.劉彥君.劉軍梅等.國際石油價格波動與俄羅斯經濟增長[J].歐亞經濟,2015(5):14.
梅新育.沙特財政赤字如何影響油價走勢[J].新理財,2015(8):20.
劉寧潔,董宣.油價下跌力促俄羅斯調整能源戰略[N].中國石油報,2014-12-16(2).
王博.2014能源[J].中國經濟周刊,2015(1):80.
鄒志強.油價下跌背景下的沙特角色之爭[N].中國石油報,2014-12-09(4).
版權申明本文為中東研究通訊研究團隊原創,如有意轉載或引用請與中東研究通訊微信公眾號(MenaStudies)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