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月14日報道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1月12日發表題為《北京最大膽的計劃向西而行——中國雄心勃勃的“一帶一路”經濟戰略開始成形》的文章,作者是美國國家利益中心研究員凱爾·丘奇曼。文章稱,“一帶一路”是基于陸地和海洋的貿易路線和經濟帶,旨在把中國與中國以西和以南的地區連接起來的倡議。該倡議是北京2015年地區外交議程的重點,在2016年很可能也會處于同樣重要的地位。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帶一路”的陸地組成部分,涵蓋中國西部邊境周邊的經濟區域,這使它看起來更像是網格狀的,而不是一條直線。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始于中國南方主要港口城市,經南中國海延伸至印度洋、非洲,然后向北進入歐洲。這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基礎設施投資主要涉及新港口建設以及現有港口設施的升級。北京尤其希望在印度洋地區促進更大規模的中國商業活動。
據中國去年發布的文件,“一帶一路”旨在促進地區貿易和投資,推動在跨境交易中更廣泛地使用人民幣以及促進中國人民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之間的交流。2014年,中國建立了一項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以資助“一帶一路”有關項目。這一融資工具在2015年4月簽訂了首個對外投資項目協議,承諾向巴基斯坦一個水電站項目投資約16.5億美元。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預計也將資助一些“一帶一路”項目。亞投行將于本月正式開業。
盡管北京用利他主義的言論表述“一帶一路”倡議,但其實主要還是為了中國經濟。最重要的是,中國政府試圖刺激內陸較貧困地區的發展,中國內陸地區遠遠落后于繁華的東部沿海省份。另外,政府還在鼓勵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和先進制造業方面的大型國有企業“走出去”,在“一帶一路”沿線獲得合同。這可能向那些大型企業投出了救生索。近年來,國內的過度投資以及中國經濟的普遍放緩使得這些企業遭受重創。
地緣戰略動機也促使北京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其中最渴望的是設法突破美國在西太平洋(601099,股吧)的包圍。美國在中國西部地區的影響力遠不如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大,隨著華盛頓把重心轉移到亞太地區,這進一步促使北京“向西而行”。連接中國與有著豐富能源資源的中亞國家的輸氣管道和中東石油經由巴基斯坦而不是南中國海的輸送,也將有助于保障中國的能源安全。目前,中國約70%的石油進口經由馬六甲海峽,中國的戰略學家擔心,美國海軍可能會實施封鎖。另外一個地緣戰略動機聚焦于軟實力:中國希望通過向它們提供數以十億美元計的基礎設施項目資助,贏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好感,這些基礎設施項目可能會有利于它們經濟的發展。
在中國以“一帶一路”的形式推進其地區經濟夢想的過程中,也面臨消除其亞洲鄰國及美國疑慮的重大挑戰,要讓它們相信其意圖真的是好的。一些觀察人士將“一帶一路”倡議與當年的馬歇爾計劃相提并論,但中國高級官員堅稱,“一帶一路”倡議是關于“雙贏”的經濟合作,而不是地緣政治學。
“一帶一路”倡議還將繼續在2016年及以后的國家投資和地區外交戰略中進一步完善。預計,該計劃也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很可能還會與伙伴國就可能的投資項目加緊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