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經濟走廊是中國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關鍵示范工程。如果中巴如此“鐵”的傳統友好國家都不能把這個合作做好,將會帶來比較顯著的負面效應。
除了經濟因素、政治因素之外,中巴經濟走廊還面臨著一個重大地緣政治挑戰——巴基斯坦國內嚴峻的安全形勢,尤其是其復雜的部落文化和部落政治,將影響中巴經濟走廊的成敗。南亞是當今世界上民族矛盾、宗教暴力沖突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其中巴基斯坦是分離主義、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活動比較頻繁的國家。它是穆斯林占主體的國家,但同時也是多民族、多教派、多文化構成的社會。這里既有旁遮普、信德、俾路支和普什圖四個主要民族,也有布拉灰、哈扎拉、奇特拉爾、卡費爾等少數民族;雖然遜尼派穆斯林人數占優,但也有大量什葉派穆斯林,此外還有印度教徒、基督教徒、襖教徒、錫克教徒;并且這些民族和教派均先于巴基斯坦民族國家的建立而長期存在,有獨立的文化傳統和特殊的利益訴求。因此,復雜的民族結構和宗教結構,一直是巴基斯坦獨立以來困擾其國家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不看好巴基斯坦政治前途的人常使用“巴爾干化”、“黎巴嫩化”來形容巴嚴峻的民族、宗教、社會矛盾可能造成的后果。
比如,俾路支人一直希望建立地跨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三國交界的“大俾路支斯坦國”,和巴聯邦政府間多次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由于1893年英屬印度與阿富汗簽訂的《杜蘭協定》,普什圖族被劃分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以建立“普什圖尼斯坦”政治共同體為目標的普什圖分離主義運動令巴聯邦政府頗為頭痛。由于持久的經濟惡化與社會動蕩、中央政府管理失控等原因,基地組織、塔利班、親塔利班的宗教激進團體,在巴基斯坦部落地區一直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自2004年以來,巴基斯坦開始出現“塔利班化”,并明顯溢出聯邦管轄部落地區,深入巴基斯坦北部地區,進入到巴城市中心,嚴重影響到巴基斯坦國內政局的穩定。多年的反恐戰爭并沒有讓巴基斯坦的國家安全形勢得到改善,反而使巴國內存在的民族矛盾、宗教沖突、恐怖主義活動變得更為嚴重。大規模襲擊此起彼伏,投資者加速撤離巴基斯坦,本來就處于嚴重困境的國民經濟更加惡化,安全局勢更加動蕩。中巴經濟走廊要在巴國內如此復雜的安全環境中展開實屬不易。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很大一部分建設位于巴基斯坦部落區。在巴基斯坦建國前,境內就存在大大小小的部落,英國殖民者無法破壞當地的權力結構,采用扶植政治代理人的方式,以部落首領及其長老會議作為當地秩序治理的基礎。巴基斯坦建國后,仍然接受這些部落區保留自治狀態,并由國家憲法給予這些地區以特別地位。《1973年巴基斯坦憲法》將巴政府在部落地區實施治理的主要形式分為聯邦管轄部落地區和省屬部落地區兩種,集中于西北邊境省(今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和俾路支省。聯邦管轄部落地區名義上由總統親自管理,但實際上幾乎保持完全獨立。省轄部落區受省首席部長的直接統治,也有相當大的自治權。
這些部落組織以部落首領為核心,部落首領在其管轄地區繼續享有相當大的權威。部落體制自成體系,中央政令在這些地區無法得到有效的貫徹和實施,省政府管理也軟弱無力。研究普什圖部落的專家曾這樣說道,“一個部落就是一個有組織的袖珍國家,它自給自足,幾乎能夠滿足部落成員的所有需要。它自成體系,近乎獨立,對外部世界漠不關心。”“部落”在俾路支當地人心目中處于神圣且不可撼動的地位,他們基本沒有“國家”概念,國民意識薄弱,他們忠誠于自己的部落,不認同和接受其他外來的權威。部落首領作為傳統社會的權勢階層與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改變傳統社會結構和權力體系。他們阻礙俾路支地區有效地接受現代的先進政治和文化制度,導致經濟落后,社會思想氛圍極為保守。比如,部落區適齡兒童無法進入現代學校接受正常教育,而只能前往教學質量較差的宗教學校。部落首領為了保留自己的政治經濟特權,鼓動民眾抵抗巴聯邦政府,他們擁有自己的部落武裝,甚至與官方軍隊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有專家表示,俾路支省的部落首領正在濫用俾路支省的公共權力和財政資源以充實自己的部落,組織更大范圍的分離主義族群。經濟走廊建設能否獲得傳統階層、地方力量的認可,如何讓少數人的利益在中巴經濟合作中得到充分尊重和保護,是中國政府需要直面的話題。
總而言之,中國要順利推進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絕非易事,在相當程度上,部落將決定中巴經濟走廊的成敗。(文章來源:安邦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