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一個關于消費類的一些思考。今天我在天橋上走過一個街邊攤。買了幾個橘子,十元3斤。買橘子的時候我就思考了一個點,跟橘子相類似的橙子,有一個品牌是諸時健的。這個品牌的橘子,可不是十元3斤能買得到的,它一斤都要賣十幾二十塊,甚至更高的價錢。價格越高,反而越多人去購買。因為它有品牌,有內涵,有文化。這讓我想起自身的購物經歷, 當我去商場買衣服的時候,那些大品牌的衣服定價幾千,上萬,但是把商標去掉后,同樣質量的衣服放在批發市場里面賣,其實價格可能是商場原價位的十分之一,五分之一。價格相差甚遠,但是實際上具有品牌效應的衣服,無論從銷量或者是消費群體來看,呈現的都是相對穩定的狀態。反而雜牌衣服的銷量是不穩定的。
這就讓我想到:一個上市公司,保持它的核心競爭力,就看它有沒有品牌。這個品牌能不能帶來相對較高的溢價,這是蠻關鍵的。就拿白酒企業來說,有一個常青樹叫貴州茅臺(600519,股吧)。其實我們都知道酒的背后的本質其實就是水。我們可以看到,財務報表里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是利潤,只剩下百分之十不到是成本。你想一想,為什么它能賣出去,而且還有相對固定的消費群體?因為它賣的絕對不是水那么簡單,他賣的是貴州茅臺(600519,股吧)這個品牌本身,或者是貴州茅臺這個文化本身。
換而言之, 我們去研究一個公司,第一個我們要研究它能不能帶來相對高的品牌溢價;有高的品牌溢價之后,我們要研究其有沒有龐大的消費群體,最重要的是這個消費群體能不能形成持續增長的態勢,就是所謂的成長性。為什么這幾年茅臺、白酒行業顯得有點低迷不振呢?雖然前面說的品牌有溢價,有高的利潤,但很關鍵一點就是持續增長的態勢被打下來了,因為反腐。反腐一下子把持續增長的態勢壓縮了,持平了,甚至萎縮了。換而言之,它成長性的神話消失了,反映到股價上,肯定不可能延續過去某個階段的神話。每年都上漲就消失了。
透過這個案例反過來說,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在尋找消費類相關的上市公司的時候,有沒有品牌溢價這個很重要,因為要確保利潤。如果沒有品牌溢價,我們都是打價格戰,打雜牌的話,就是把一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抹殺了。有了這個之后還不夠,剩下的要靠什么?要看有沒有增長態勢,有沒有不斷增長的消費群體。就好像我們這段時間看好在線教育一樣。
為什么看好它?因為我認為一些企業會慢慢形成它的品牌溢價。比如說市場上英語培訓的新東方,它是第一品牌,有品牌溢價,整體消費是固定的。另一個環節,就看有沒有消費群體的增量有沒有不斷地增長。我們都知道二胎的放開,至少中長期來說,這一部分增量是沒有問題的,這是我們的預期。
我告訴大家,做股票不是做當下,做的都是預期。所以我們就會發現一個特點:很多牛股,很多漲得好的標的,可能當下的表現及其企業的狀況不會是特別優秀的。我們要發現它未來優秀的基因。品牌溢價是大家都可以發現的,但是未來的增量,你能不能發現它,這靠的就是你的眼光了。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因為從小我就比較喜歡看動漫,這些對我的影響很深,所以想象力我是蠻豐富的。因此我會對一些企業未來的經營狀況做一個大膽的想象。比如我會想象一下中老年人群體,他會不會有這個需求;年輕群體會不會有這個需求;更年輕的群體有沒有這個需求。當我充分地去想象一番之后,切入到這個產品本身,如說在線教育或者說產品本身,你能描述出未來非常清晰、宏大的場景的時候,我所需要的增長量就存在了。
有了這個增長的量,其實就有很多故事可以講。而且恰恰有一些東西,如果你稍微做一些合理的預判的話,就完全能夠利用你的想象力去描繪出來,或是清晰地勾勒出來。從消費領域里面,特別是消費型的企業,去尋找一些牛股需要將這兩個結合起來,我覺得這兩個是蠻重要的,這也是我個人的一個心得體會。
再縱觀這么多的上市公司,比如說文化類的消費,像光線傳媒(300251,股吧),華誼兄弟(300027,股吧),他們為什么會階段性爆炸性的上漲行情呢?其實跟它本身消費群體出現了一個急劇的爆發是緊密相關的,或者是跟對未來的預期有急劇爆發是緊密相關的。大家一定還記得國產電影第一部上十億票房的電影是什么吧?沒錯,就是《泰囧》。也就是那個時候,光纖傳媒和華誼兄弟踏上一個瘋狂階段性上漲之旅。為什么呢?因為票房的持續增長之后,首先,品牌溢價就已經形成了。然后因為有這個巨大票房的突破,也確定了消費群體未來增長的預期。記住:炒股票不是炒當下,而是炒未來。所以這個預期一旦確定了之后,股價就會吸引到很多場外資金蜂擁而至,持續推動上漲,所以形成了一個頗為壯觀的階段性上漲行情。
所以當我們去抓牛股的時候,左手要著手抓其品牌溢價,比如有沒有確定的消費群體,有沒有穩定的利潤;右手就是抓一個未來增長的預期,這個預期是要靠你的想象的。對于這個想象,我建議大家大膽想象。如果你要突破你的想象力,最好跟我一樣,周末沒事看看動漫,這能夠激發你的想象力。至少我是這樣走過來的。你的想象力釋放了,你的格局就會大一點。然后你去做一些標的的時候,就會更簡單一點。
最后就會有人問了,很多思路,道理我也懂,問題是具體買賣點怎么把握?當然這個東西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買賣點的把握其實剛才我已經分享過了,當市場出現了確定性的預期增量的時候,比如說二胎放開帶來增量變量的時候,發現盤面有資金涌進去的時候,難道這不就是一個確定性的買入信號嗎?當然具體還要看一些形態的變化,比如具體的個股形態是不是突破了,有沒有放量及其本身基本面的狀況等等。
具體的個股分析需要你技術層面上的分析,這個是肯定的,特別是做短線更是需要。但是做中線而言,可能這方面的考慮就會相對減少。如果發現這個增量是確定的時候,中線就需要想,這個上市公司現在的市值,對于未來一年兩年是屬于便宜的, 還是高了?如果你認為是便宜了,那很簡單,就是買入。然后等到達到你的預期估值的時候,你就可以拋出。
從低到高的空間,我認為至少有一到兩倍的空間,你才可以考慮去參與,因為這樣才有大的機會,這個機會才是值得我們去參與的。為什么一到兩倍?因為你這只是想象出來的。萬一現實當中沒有你想象的這么美好打個折扣呢?可以打一半,比如說我的預期有兩倍,打了一半之后,還有一倍;一半之后,再打個三折,也可以,也有幾十個點了。所以這個話題落到最后的時候,我特別想要告訴投資者的是:你在選擇標的的時候,未來想象的空間一定要大一點。千萬不能說,我未來是想賺10個點的。你要是只想賺10個點,可能最終就要虧20個點;你應該要想著,我要去尋找一些能夠讓我賺至少一倍兩倍的。有時候我對自己要求我要去尋找一些能賺十倍的,那么我就是按照能賺十倍的牛股的標準去尋找一些標的,去想象一些上市公司。你以這種要求去選擇標的,去找到上市公司的時候,當然不一定能賺到10倍。但是哪怕只賺到十分之一,難道你不是就成了這個市場的贏家了嗎?你想想,半年賺一倍,再過半年又一倍,一年有多少倍?四倍。
我覺得行情配合的話,像中國的股市,完全存在這種可能性。中國未來的機會在哪里?我們資本市場的機會,我覺得就在于能否挖掘出這樣的牛股.抓到這些牛股可以短中線融合去做。我覺得你一年的收獲,至少從我的角度來說,絕對不會盯著一年百分之二三十利潤這樣的目標去做的。雖然我也知道,巴菲特年平均收益率,也就百分之二十幾,四十多年始終如一,穩定保持百分之二十幾下來,所以他成了世界上的第一 股神。所以并不是說百分之二十幾收益很難,而是持續四十多年很難。但是在中國資本市場,我覺得,首先我們要有長期目標:我也要持續四十多年要保持至少接近巴菲特的收益率,或者是超過他的收益率。
然后當市場給我機會的時候,我要有更龐大的目標:比如說我希望一年至少有三倍五倍六倍甚至十倍的收益,這是我的目標。但目標不一定能實現,就算實現不了,比如說最終有一倍,你想想 如果行情可以的話,如果中國資本市場給予我們機會的話,我們把握好未來的幾年,比如說持續三到五年,每年有一兩倍,甚至更高的收益,我覺得這不是夢。這是未來中國資本市場完全有可能實現的目標。甚至我覺得,只要我們努力,應該有可能比這個目標實現得還要大很多。展望。(“國平沖擊波”脫口秀新火花,大格局,真性情,吳國平傾情付出,關注吳國平新浪專欄,關注微信公號:國平沖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