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水泥公司環境成本有多大 32家公司一年就將近2000億元
生產了中國近一半水泥的32家上市水泥公司,外部成本高達1954億元,這可能抵消其四成收益。
10月29日,由專業環境智庫清潔空氣創新中心、全球性環境咨詢公司Trucost合作開展的水泥行業自然資本核算研究,在歷時一年后,發布了《上市公司環境成本檔案》(下稱《成本檔案》)。
該研究團隊選擇了對大氣污染貢獻較大的水泥行業作為研究的試點行業,對中國建材(03323.HK)、安徽海螺(00914.HK)等32家在上交所、深交所和港交所上市水泥企業的實質環境影響,或稱作外部成本,做量化分析和貨幣化估量。該報告認為,這種估算方法有助于統一比較不同類型污染物的影響和不同企業產生的環境影響。
外部成本是生產者或消費者在生產或消費物品時,超越于私人費用之外、由其他生產者或消費者承擔或支付的額外損失費用。例如,向大氣環境中排放污染物的企業,會帶來影響居民健康水平、環境舒適度下降、農作物減產等損失費用。
如企業不采取補償措施,這些額外費用就表現為企業的外部費用。
研究表明,這32家產量占中國水泥總產量46%的上市水泥公司,2013年產生了1954億元的外部成本。如果將這些外部成本內化,可抵消這些公司67%的熟料和水泥收益(2932億元),或43%的總收益(4585億元)。而如果將大氣污染成本內化為熟料的價格(以2013年價格為基準),熟料的價格將上漲72%,至490元/噸。熟料生產是水泥生產中最耗能的環節。
“1954億元的外部成本可以理解為經濟損失。這部分損失企業沒有買單,而是由社會內部買單。比如公眾購買防霾口罩、空氣凈化器等產品的支出,因大氣污染造成的醫療支出等。”Trucost亞洲業務主管黃超妮解釋。
《成本檔案》指出,當這些外部成本被視為公司總收入的一部分時,43%的總收入可能面臨風險。在水泥行業長期產能過剩、環境治理力度不斷加大的背景下,水泥企業的環境成本持續上升已成為必然。
環保部環境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政策部主任沈曉悅認為,從環境角度講,水泥行業是中國工業行業中非常具有代表意義的。
作為大氣污染治理“國十條”中的六大重點治理行業之一,水泥行業一直是中國大氣污染控制的重點。從1985年發布《水泥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至今已經30年,歷次修改排放標準越來越嚴。
從排放限值變化來看,水泥工業排放標準每次修訂均大幅提高了排放控制要求,累計近30年間顆粒物排放限值嚴格了10到20倍,近20年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排放限值嚴格了兩至三倍。
“十三五”期間,水泥行業預計需要至少2800億元規模的環保投資。
除了計算外部成本,該研究還發現企業對環境數據的披露率不理想。32家水泥企業對環境數據的披露率僅為14%,尤其在關鍵實質環境信息的披露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和國外企業對標,豪瑞(Holcim)、拉法基集團(Lafarge)和墨西哥西麥斯集團(Cemex)等三家最大的國外水泥生產商的披露率高達85%。
今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要求建立上市公司環保信息強制性披露機制,但現實不盡如人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環境成本評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該研究的支持方、能源基金會環境項目主任趙立建說。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較高的披露率是以大量資本投入作為支撐。例如,為了滿足美國環保局針對美國現有、新建或重建水泥窯提出的有害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NESHAP),墨西哥西麥斯集團在相關排放數據收集和分析中投入了近1.55億美元。
“中國當前在企業的環境治理、環境成本方面,非常欠缺量化相關的理論性、基礎性研究。”沈曉悅點評說,“這個研究成果應該讓更高層次的人看到,讓他們感受到企業的真實成本,感受到來自于社會的監督和公眾的壓力。”
危昱萍界面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