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大岔村村民史玉成眼里的愁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滿臉笑容。為啥?因為地變了,水也“跑”上山了。
“以前洋芋,真是看老天爺的臉色吃飯?!碧崞疬^去,史玉成直搖頭,“山坡上的地,東一塊西一塊,窄得犁地都費勁,路也不好走。一年到頭,地里刨出來的東西就那么點,不夠嚼谷的,我們不得不出去打工。”
這話道出了過去很多安定區農民的心聲。這里地處黃土梁峁溝壑區,水資源匱乏,地塊小。缺水是橫在農民和豐收之間的一道坎。
現如今,像魯家溝鎮花岔、大岔、小岔口3個村原有的小地塊、窄地塊全部平整為“大塊田”“機耕田”,連成了片,打造成為萬畝馬鈴薯高產示范基地。
“地變好了,可光有地還不行,最要命的是水?!卑捕▍^水務局的馬習文副局長說,“這干旱少雨的,水就是命根子。怎么把水引上山?難啊!”
難,也得想辦法。定西人骨子里就有股子韌勁。經過一番調研琢磨,大家把目光投向了不遠處的引洮工程——那可是國家的大工程,有穩定的水源。為啥不“借”個水上來?
說干就干!安定區緊抓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東西部協作機遇,高效利用引洮工程水資源,以魯家溝鎮為核心,實施了1.14萬畝馬鈴薯高產示范項目,目標直指“山區示范、引水上山、產量翻番”。
工程從引洮二干渠取水,建了兩級提水泵站,硬是把水提到了400多米高的山坡上。再通過115公里長的田間輸水管道,一直送到15個調蓄水池,最后連到每一塊地的給水栓上。
“這下好了,山旱地也成了‘水澆地’?!瘪R習文笑著說。
嘗到甜頭的,還有像聚鑫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聚東這樣的種地“老把式”。項目實施后,他在花岔村周邊流轉了近3000畝地種植馬鈴薯。
“以前靠天吃飯,風調雨順年景,一畝地也就收2000多斤,碰上旱年,本錢都撈不回來?!崩罹蹡|掰著手指頭算賬,“現在可不一樣了,大型農機能開進來了,引洮的水澆到地頭了,產量直接翻了兩三番?!?/p>
更讓李聚東高興的是,以前因為缺水,市場很吃香的大西洋、布爾班克這些優質品種,他只能干看著?,F在,“引水上山”工程讓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項目也跟了上來,他終于可以大膽試種這些好品種了。
李聚東俯下身子,指著田埂上鋪著的軟管說道:“這是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每隔30厘米就有一個滴管口,直接把水肥送到土豆根上。同時,還裝了物聯網監測,能隨時知道土壤濕不濕、缺不缺肥,然后自動調控,精準施水施肥?!?/p>
“省水、省工、省肥。而且,種出來的馬鈴薯,個頭勻稱,品質好,賣相也好?!崩罹蹡|樂呵呵地說。
據悉,該項目全面投產后,節肥30%、節水40%、省工50%。馬鈴薯畝產由原先的2800斤大幅提升至6600斤至8582斤,畝均產值從1960元躍升至8580元至11157元。(魏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