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國面臨的形勢依然錯綜復雜。世界經濟總體延續回暖態勢,但下一步走勢仍然存在不確定性。國內經濟正處于結構調整陣痛期、增長速度換檔期,深層次矛盾凸顯。面對困難挑戰,全國上下共同努力,主要經濟指標處于年度預期目標范圍,呈現緩中趨穩、穩中有進、穩中有憂的格局。我國銀行業運行較為平穩,風險總體可控,特別是在支持產業結構調整、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小微企業和“三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與此同時,銀行業面臨著不良貸款反彈的壓力,部分行業、領域和地區的潛在風險有所積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有效性和持續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上半年銀行信貸和非信貸投入繼續增加,實體經濟發展的融資環境持續改善
6月末,M2余額120.96萬億元,同比增長14.7%,增速比上月上升1.3個百分點;M1余額34.15萬億元,同比增長8.9%,增速比上月上升3.2個百分點。6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77.63萬億元,同比增長14%;1-6月增加5.74萬億元,同比多增6590億元。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得到較好支持。5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三農”和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的貸款同比分別增長39.8%、16.8%和17.6%,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中西部地區貸款增速居前。6月末,貸款余額同比增速居前的仍然多為中西部省市,前10名分別為西藏、甘肅、青海、貴州、新疆、海南、吉林、江西、寧夏、安徽。傳統銀行信貸之外,承兌匯票、保函等非信貸類的表外業務亦較快增長。上半年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7871億元,同比多增2702億元;委托貸款增加1.35萬億元,同比多增2393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1.3萬億元,同比多861億元;進一步改善了實體經濟的融資環境。
不良貸款反彈的成因分析上半年貨幣信貸基本面仍呈現出“寬貨幣、緊資金、高利率、多不良”的特征。受經濟增速下行、部分企業經營困難、企業間互保融資問題影響,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和比例持續增加。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541億元,同比增長22.72%,不良貸款率為1.04%,比年初上升0.04個百分點。可以預計,上半年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增長仍將繼續。
從分布結構看,不良貸款暴露集中于部分行業和地區。分地區看,新增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制造業和信用卡是境內新增不良貸款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