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一輪局級干部崗位調整,將使更多部門一把手擁有“博士帽”。日前深圳市公布擬重用、提拔的8名領導干部中,有3名博士,4名碩士。其中,擬任光明新區黨工委書記的張恒春、擬任市城管局局長的王國賓和擬任特發集團總經理的王濱,都擁有博士學位。(南方都市報7月21日)
或許對于很多大學生來說,學歷并沒有給他們帶來敲門磚的作用,然而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對于學歷也成為一個硬性的標準。即便學歷不是萬能的,但是學歷至少能夠讓人視野開闊,知識面更加完善,因而學歷成為一個硬性要求也未為不可。
干部是人民的領路人和導航者,承載著人民的殷切希望,而即便干部僅僅是血肉之軀的普通個體,然而卻是人民的依靠,因此對于干部的要求就自然而然的更高一些。而學歷的要求到底是不是越高越好呢?對于干部學歷的要求和引導該如何是好呢?
近日干部繼續教育成為輿論風口浪尖上的熱點話題,在一些網站上,不少以“干部培訓”為關鍵詞的招生廣告中,收費標準從數萬元起步,到數十萬元不等。因而這樣的繼續教育到底能夠實現什么樣的預期效果,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能夠提升干部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而更多的答案是否定和質疑的。
國家層面提出干部年輕化、知識化、現代化的導向,旨在選拔出更為優秀的人才。特別是一些專業性、行業性比較強的崗位,比如醫療衛生、教育、環保等,的確對學識有較高要求。學識、學歷在干部選拔任用時雖非決定性因素,但的確會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不過,不少干部‘擠進’校園是曲解了這一選拔導向。比如參加天價培訓,更多的只是為了簡歷好看些,甚至只是為了拓展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