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河南經濟報 首席評論員 溫獻偉
據媒體報道,近日,德州市一位家長在給新出生的孩子上戶口時,嬰兒“文化程度”一欄被標注成“文盲或半文盲”。對此,當地派出所回應,新生兒落戶時有些選項是系統自動生成的,家長介意的話可以去掉。
添人進口,家業興旺。給孩子上戶口本來是一件高興事兒。從樸素感情角度而言,家長都希望孩子有著美好的未來。然而,在孩子“文化程度”一欄,原本應該標注“學齡前兒童”,卻出現了“文盲或半文盲”的奇葩選項。如此,設身處地想一想,家長自然感到尷尬乃至不悅。
更讓人感到不解和氣憤的是,當地派出所竟將此事“甩鍋”給電腦自動生成系統,還不痛不癢地表示“介意的話可以去掉”。冰冷的、沒有感情的電腦當然不會“喊冤叫屈”,家長提出異議當然也能夠作出修正。只是,這種“責任倒置”和“權力傲慢”傷的卻是人民群眾的心。因為,一個簡單的判斷在于:但凡當地派出所戶籍辦理人員有些同理心,與人民群眾有些情感共鳴,這種近乎荒唐的事情就完全可以避免。
說到底,造成此事的根源還在于當地派出所作風不嚴謹,服務不“走心”,忽視了人民群眾的感受和利益。在各地致力于打造精準化、精細化公共服務的今天,這種生硬冷漠的作風和態度,也凸顯個別基層公共管理服務部門還沒有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作為入腦入心、付諸行動的信條和圭臬。我們常說:“民生無小事?!币恍┛此撇黄鹧鄣男∈?,往往體現在諸如此類的細枝末節之中。這需要基層公共管理服務部門心懷對人民群眾的情感和溫度,與人民群眾多多進行換位思考,用慧眼去發現不足、梳理問題、改進作風,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精細化的公共服務。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愿這起新聞事件能夠成為一面小小的鏡子,在映射出問題和不足的同時,也能夠給公共管理服務部門再上一堂啟示課:只有始終將人民群眾的利益裝在心里,落實在行動上,才能真正順民意、贏民心,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更好地樹立起“服務型政府”和“民生型政府”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