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經濟報 記者 郭俊娟
高朋滿座,大咖云集。4月19日,2023中國濟源首屆種業菜花節暨王屋種谷論壇在濟源市王屋鎮啟幕,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蔣協新,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長張揚勇,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白菜育種崗位科學家張鳳蘭,國家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洋蔥品種改良崗位科學家吳雄,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郭天財,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俊忠,省農科院副院長衛文星等相關領導、行業專家蒞濟參加活動。
作為在2023中國濟源首屆種業菜花節暨王屋種谷論壇的一項重要活動,河南省“四優四化”科技支撐行動計劃十字花科蔬菜雜交制種技術集成與示范觀摩暨研討交流會(以下簡稱觀摩研討會)同時召開,河南省農科院園藝所所長尚泓泉、推廣處副處長姜鴻勛、園藝所副所長張曉偉以及濟源示范區農科院等十余家地市農科院所領導專家、蔬菜制種企業、蔬菜制種大戶、技術人員等80余人參加會議。觀摩研討會由河南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濟源示范區農科院共同舉辦,并得到了河南省“四優四化” 科技支撐行動計劃優質蔬菜專項和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豫北綜合試驗站的支持。
(資料圖)
菜花“豐”景美如畫
黃的似金,粉的如霞,白的像雪……誰能想到,白菜、甘藍、蘿卜等日常最常見的蔬菜,在濟源市坡頭鎮郝山村大白菜、甘藍制種基地和綠茵種苗公司種子產業園竟然競相開花,爭奇斗艷。
在參觀種子產業園時,綠茵種苗公司副總經理高建東說,省、市農科院專家經常來到田間進行指導,解除了生產技術上的后顧之憂。公司構建了以白菜、甘藍、蘿卜等十字花科,洋蔥、大蔥等百合科,絲瓜、苦瓜等葫蘆科為主的三大蔬菜良種繁育體系,開展30余類、600多個品種的蔬菜種子生產,穩定基地面積2萬畝,年產各類蔬菜種子180萬公斤。
據郝山村村支書高素玲介紹,作為傳統的蔬菜制種專業村,科技使留守村里的老年人有活干、有錢賺、能致富,有的農戶一年收益能達到9萬元,去年全村僅一季制種一項收入240萬元。
據介紹,在河南省“四優四化”十字花科蔬菜雜交制種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帶動下,濟源作為國家首批現代農業示范區和河南唯一的產城融合示范區,充分發揮山區面積大、天然隔離條件好的自然稟賦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蔬菜種業,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錦囊妙“技”傳佳話
在室內研討會上,河南省農科院推廣處副處長姜鴻勛表示,項目要圍繞蔬菜種業產業發展的關鍵瓶頸問題,進一步加大優質蔬菜新品種及配套標準化生產技術的研發與推廣,選好品種、用好技術、強化集成、抓好示范,為我省蔬菜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豫北試驗站站長、中原學者、省農科院園藝所副所長張曉偉在講話中介紹,河南省“四優四化”優質蔬菜專項自2017年啟動實施以來,在河南省財政廳的大力支持下,在省農科院的統一安排下,在省、市、縣20多家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顯著成效。
隨后,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長張揚勇、河南省農科院園藝所副研究員王志勇、鄭州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員楊金蘭分別圍繞“甘藍種業發展現狀及雜交制種技術”“大白菜露地越冬雜交制種技術”“蘿卜雜交制種技術”等內容進行了精彩報告,傳授了蔬菜生產尤其是制種方面的錦囊妙“技”,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與會人員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希望在蔬菜“育、繁、推”工作中加強合作交流,共同助力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蔬菜種業“甲”天下
2022-2023年度,新一輪的河南省“四優四化”科技支撐行動計劃優質蔬菜專項啟動后,按照特色示范縣及瓜菜種類和技術類型擬設置7個專題、34項任務,其中十字花科蔬菜雜交制種技術集成與示范主要在濟源實施。
“別拿蘿卜白菜不當硬菜。”濟源示范區農科院院長成東梅告訴記者,在項目示范下,濟源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種子生產基地、河南省最大的蔬菜種子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雜交洋蔥種子生產基地,全國每三顆大白菜,就有一顆種子產自濟源,與46家國際種業集團建立了長久合作關系,成為國際專業化蔬菜種子生產的行業標桿,成為濟源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