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河南經濟報 首席評論員 溫獻偉
近日,在2022世界制造業大會舉行期間,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葛皖鏑博士的一番感言讓人印象深刻。他認為,大眾在合肥投資新能源汽車項目,一個重要原因是基于這里有良好的產教融合和“種子工程師”。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將人才戰略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為各類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時代舞臺,不僅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環境,而且也能夠大力提升產業發展質效,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高技能人才、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各地爭相出臺一系列攬才計劃,為地方產業振興和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動能。不過,由于我國產業發展快速迅猛,對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大,由此導致總量供不應求,尤其是高校畢業生供給與產業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因此,呼喚更多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破土而出,充分發揮人才“蓄水池”功能顯得尤為緊迫。
可喜的是,這些年來,不少高校持續發力相關改革,深化產教融合、大力開展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條學生就業和企業引才雙贏之路。當地能夠引入新能源汽車項目,就是得益于其勇于探索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有效破解產教深度融合體制機制難題。產教融合賦能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讓每一位高水平應用型人才成為助推產業發展的優質“種子”,從而聚合優勢資源,打造強勢平臺,創建人才高地,最終形成“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的喜人格局。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吸納優質人才資源是重要基礎。當地的成功經驗再次啟示我們,只要聚焦改革,靶向發力,更加卓有成效地深化產教融合,進一步做好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實現人才與產業需求同頻共振,就能為產業發展源源不斷輸入優質“種子”,在通過聚才引智促進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助推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