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顧永杰,男,1974年9月生,河南禹州人,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科學技術史博士,河南省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現為周口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在《樂器》《當代音樂》《東方藝術》等專業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2021年10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傳統古琴斫制技藝研究——斫琴技藝的文化與科技》獲批立項。2022年3月,負責的國家藝術基金2022年度資助藝術人才培訓項目《傳統古琴斫制技藝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獲批立項。
擦,擦,擦……刨子來來回回,木屑紛紛揚揚,一股木質清香夾雜著油漆散發出來的氣味撲面而來。這樣的重復勞動早已成為了顧永杰的肌肉記憶,而這味道對他而言又是如此地熟悉親切。
“這是我三年前搞到的一塊上好的板材,青桐木的,在農村老房子翻新時淘來的,自然陳化近百年了!”顧永杰放下刨子小心翼翼地拂去琴板上的碎木屑,俯身仔細打量著琴板的弧度?!坝眠@樣的材質按照現在我摸索出來的工藝制作出來的古琴,音質純正,音色沉穩,聲音更具穿透力?!?/p>
(相關資料圖)
從事科技史研究的顧永杰已經和古琴打了20余年的交道。2013年他正式開啟了復刻古琴工作,想著為傳承發揚中國傳統古琴斫制技藝出一份力。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法古人之絕技,得古琴之音韻,造出一把原汁原味的琴,何其難也!
“文獻從哪里搜索?古籍資料室在哪里?……”“你不是我們單位的吧!這方面的資料很少!……”資料匱乏給2000年就產生復刻古琴想法的顧永杰造成了不小的障礙?!霸缧┠?,那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一年下來找不到幾本書,網上收集的電子資料更是少得可憐!”起步經歷雖令人沮喪,但始終沒有阻卻顧永杰求知的腳步。
他歷經16年,搜集了800多部書籍資料、200多篇學位論文、2000余篇期刊文章,整理了600多件傳世老琴資料。有著20多年文博工作經歷的顧永杰在處理歷史、文化文獻上沒有遇到太多難題;板長了,鋸一鋸,槽淺了,鑿一鑿,這對于工匠世家出身的他而言,不算什么難事;古琴材料的好壞、頻率的快慢、受力的大小對于受過工科教育的他而言,也能從容判斷。
琴雖小矣,其道大哉。傳統古琴斫制技藝研究涉及歷史、文化、材料、聲學、力學、美學、音樂諸多專業知識。由于沒有相關專業背景,美學和音樂等文獻資料的吸收消化讓他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爸谱鞴徘僮罱K是求美的,器形之美、結構之美、音律之美、法古之美都得有。這個最不易把握了!不僅要惡補美學和音樂學知識,而且要將諸多專業知識統一到美學上來。”為此,顧永杰青燈黃卷、皓首窮經,度過了16個春秋。
紙上得來終覺淺,實踐檢驗出真知。然而實踐是無情的,一把琴一旦被實踐否定,就意味著青春與汗水付諸東流,意味著用心血孕育的寶貝不得不從展覽室移入儲藏室?!爸谱饕粡埞徘?,大概需要三年,要在不同階段用100多道工序加工200多個小時?!鳖櫽澜苣闷稹皯选备锌卣f,“這把琴我花了很大精力,為把它制作好,我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基本都站在工作臺上,現在只有把他放在這兒了。”顧永杰望了一眼那一排排被歷史封存的古琴,輕輕地關上了儲藏室的門。
關上一道門,開啟一扇窗。令人欣喜的是,每次實踐檢驗都會促使顧永杰去探索新知,改進工藝,在自己十年仍未寫完的《傳統古琴斫制技藝研究——斫琴技藝的文化與科技》書稿中添上一筆?!皬?013年,我就邊研究邊寫作,但寫得很慢,因為書是要告訴大家制作技藝的,不經過實踐不能寫上去,有了改進還得修改文稿,傳統文化著作摻不得半點沙子?!狈e跬步而致千里,2021年,近40萬字的書稿,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25萬元的支持。
眼看書稿即將付梓,顧永杰非但沒有高興,反而惆悵起來?!皣医o我發工資,我摸索出了一套傳統古琴斫制技藝,我不能藏著掖著,得把它傳出去,可是傳給誰呢?”在向學院、科研處、校領導表達了傳播傳統文化和技藝的想法后,學校鼓勵他申報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項目。
“凝練題目”“擴充內容”“調整結構”“精煉語言”“突出創新”……伴隨著一句句批判,顧永杰的課題本子猶如做琴一般,從初稿到定稿,反反復復,修改打磨了不下50遍。良藥苦口能治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以顧永杰為負責人的課題組申報的《傳統古琴斫制技藝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獲得國家藝術基金2022年度藝術人才培養項目立項,獲批經費80萬元。
偏偏天公不作美,傳統古琴斫制技藝科技創新人才培訓班工作遇到了一波疫情,按照疫情防控政策學校實行封閉管理?!斑@是技術活兒,學員進不來校園,無法授課,可按照項目要求開班已是刻不容緩了?!鳖櫽澜芗泵ο驅W校作了匯報。學校當天召開研判會,要求馬克思主義學院、校長辦公室、科研處、后勤服務中心聯合制定詳細的開班工作方案,最終培訓班得以如期舉辦。
開班在即,顧永杰必須馬不停蹄完成教學準備工作。布置場地,購置材料,制定課程,制作20套斫琴流程展示品、33套槽腹結構展示品、27種琴式成品……一樁樁瑣事,辛苦點也就罷了,一件件古琴,被鋸開也顧不上心疼了,最難熬的還要數開班那一段日子。
“7月10日陸續迎接安頓學員、輔導老師和考核組,晚上與考核組專家討論次日研討會的內容。整理完上百平米的場地已是11日凌晨2:00,壓力過大,睡意全無。5:00起床,拿個面包來到教室、會場查看準備情況。8:00開班儀式開始,發言、引導學員查看上課地點、參加學術研討會,一直忙活到中午1:00。簡單吃點中飯,下午2:00送考核組上車后返回,‘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下午2:40為培訓班講授第一堂課,5:00教授實操課,下課后已是筋疲力盡。”一個個密集的時間點令顧永杰記憶深刻。
人一忙活起來,時間就過得快,轉眼間為期100天的培訓結束了?!耙欢ㄒ斫夤徘贋槭裁催@樣制作”“咱們不比古人聰明”“先傳承再說,傳承不好談什么創新?”在一句句叮囑聲中,顧永杰送別了30位學員。
扶一程,送一程,身向斫琴那畔行。培訓之后,任務接踵而來。學員作品出版、培訓影像整理、授課資料收集、音樂演出籌劃、作品展覽準備……樁樁件件都在等待著顧永杰。“展覽是個大工程,計劃年底在鄭州舉辦‘傳統古琴斫制技藝展’,爭取全面呈現制作技藝,深入展現斫琴傳統文化,充分宣傳學校教育成果,所以我得抓緊編寫展覽大綱,制作展品?!?/p>
說完,顧永杰用他那長滿老繭、青筋暴起的雙手握起刨子,又是一番擦,擦,擦……這聲音,含讀書聲朗朗,孕古琴聲裊裊,載傳道聲諄諄,豈不大美哉!(武暾 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