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科技工業學校 王軍 張發慶
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與評估院 楊金栓 李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為推進職業教育領域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努力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的高度融合,培養敬業奉獻、技藝精湛、素質優良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鄭州市科技工業學校針對人才培養過程中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主體分離、融合路徑不明、融合效果不佳等問題,積極開展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雙主體六融合”途徑實踐,“雙主體”是指校企雙主體,“六融合”指促進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六條途徑。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深化課程改革,構建“四層次六模塊”課程體系
校企雙主體通過對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就業崗位能力的深入分析,基于基礎、拓展、實踐、創新四個層次,構建由“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專業技能方向課程模塊、專業實踐課程模塊、專業拓展課程模塊、選修課程模塊”組成的六個課程模塊,開發符合服裝生產過程和崗位實踐技能的項目化課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按照學生認知規律,重置課程順序,創新性地從第一學年就開設實踐課,實踐課與公共基礎課、專業技能課齊頭并進;同時,以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為目標,從用人單位的需要出發,拓寬專業知識面,增設了專業拓展課;為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設置選修課模塊。通過在選修課程模塊中開設體現職業精神培養的課程(如《大國工匠》《魯班文化與工匠精神》)、在課程實施過程的各個環節和流程中融入職業精神元素,實現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同步提高。
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四室九段”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雙主體在對服裝行業深度調研的基礎上,由教研機構專家、企業專家、學校管理人員和骨干教師共同組成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共同分析職業崗位(群)所需的專項能力和綜合能力,依據職業崗位對知識、技能和素質的需求,以滿足職業崗位需要為目標,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探索實施“三場境六遞進”人才培養途徑,通過課堂學習、崗位實訓和頂崗實習三個學習場境的融合學習,實現“從理論到實踐、從單一到綜合、從簡單到復雜、從課堂到崗位、從學習到生產,從學生到職業人”的六個遞進。積極推行“四層三境三改三評”人才培養模式,即 “基礎、拓展、實踐、創新”四層遞進式課程體系、“課堂學習、崗位實訓、頂崗實習”三個學習場境融合途徑、“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保障、“學校、企業、社會”三方評價主體,完成融合培養的任務。同時,根據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學生的學情、專業特點、中等職業教育的規律,結合專業課程模塊、項目、任務,采取基于工作任務的項目教學法,并規范教案(教學設計)、學案(實訓報告)、任務書、學生完成任務綜合評價細則,構建了“四室九段”人才培養模式。四室指的是“教室、實訓室、工作室、車間”,九段是指在學校三年的學習時間每個學期分階段進入到四室進入實習。常規專業理論課在教室、專業項目類課程在實訓室進行,貫穿兩個學年,同時在二年級的兩個學期進入到工作室為期1-2周的實習,在一年級的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進入到車間實習階段,在三年級進入到校外合作企業的頂崗實習階段。通過“四室九段”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教師在做中教設計、教工藝、教知識;學生在做中學知識、學設計、學工藝、練素養,促進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融合。
三、推進技能大賽全員化,構建面向人人、校企互融的大賽機制
鄭州市科技工業學校將全員化技能大賽工作視為學校全面實施人才培養戰略、提升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提高學校辦學影響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學校建立了全員化技能大賽常態工作制度和激勵機制,以行業前沿為引領,強調企業參與,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作用,根據職業崗位技能和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研究、設計、制訂技能比賽項目,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真正使技能大賽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平臺。目前,鄭州市科技工業學校已打造成了“學年有大賽、季度有小賽、月月有競賽、班級有評比、內容全覆蓋”的競賽體系,構建了一整套具有中職特點、學校特色的全員化技能大賽模式。學校充分發揮全員化技能大賽在職業精神培養方面的作用。通過競賽激勵作用,展現拼搏精神。通過參加競賽,養成尊重規則意識。通過大賽評分指標體系引導學生職業精神的養成。在對學生知識和技能考核的同時,注重將體現職業精神的職業態度、職業習慣、工作的專注度、精益求精等元素融入評價指標體系,促進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提升。
四、推進評價制度改革,實施多元化評價
改變傳統評價模式,加強過程評價,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反省與自我監控能力,引入多方評價機制,包括任課教師、輔導員、企業導師、學生等多方參與考核評價。課程成績評價主體由教師、企業技術員、學生組成;操行分成績評價主體由班主任、任課教師、輔導員和學生組成。在企業實習階段,由企業導師根據校企共同制定的實習考評體系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引導學生重視職業精神的成長。以學生能力為核心,對服裝專業教學成果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客觀評價。采用筆試、口試、實際操作、平時作業、實習周記、實習報告、平時操行表現等多種形式的評價??己藘热菀竽苷鎸嵎从硨W生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培養,不僅可以反映學生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還注重學生勞動態度、行為表現、團隊協作等職業精神的考核。加大實踐技能考核在總成績中所占比例:課程成績要對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考核,同時將紀律情況、學習態度、團隊精神等納入考核范圍。
五、強化校企文化融合,推進特色校園文化建設
學校堅持做到引入企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班級,將文化建設與學生的職業道德、就業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等緊密結合起來,做到學校教育與企業管理文化的無縫對接,把學校打造成全體師生的精神家園。如利用宣傳欄、黑板報、廣播、學校網站等,開展職業精神方面的先進事跡、先進人物的宣傳;將體現企業文化的規章制度、國內外頂級服裝設計大師等介紹等,讓學生感受到一種真實的工作環境,感受到來自企業的專業氛圍,通過環境育人,幫助學生養成學習的自覺,為學校服裝專業的健康快速成長,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學校積極構建文明、和諧的行為文化。一是選準典型引領人物。學校每年邀請優秀畢業生返校,為學生進行主題講座,分享如何找準職業定位、如何適應崗位角色、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的職業生涯心路歷程。二是打造特色班級文化。學校每年10月舉行班級文化環境布置展。要求各班對教室進行整體規劃的時候,立足于學生興趣、突出班級 “職業”,讓教室內外都能感受到專業氣息,進班就看到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要求。三是學生自主設計服裝。為保證學生實訓課堂秩序有條不紊、避免一些安全事故發生服裝專業,要求學生要上實訓課統一著裝,自主設計和制作。通過行為文化的倡導,既為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提供了契機,也為今后學生進入企業實習或就業奠定基礎。學校將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用民族文化培育學生身心、提升職業精神,在職業技能發展的同時實現個人的自主發展。
六、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實施現代學徒制,校企雙元育人
實施現代學徒制,推動校企深度合作。學校教務處、社會實踐處、服裝專業部等有關部門在對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進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鄭州市科技工業學校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確定了服裝專業作為試點專業。學校和鄭州錦榮輕紡城有限公司合作實施現代學徒制。采用“畢業設計優秀選拔+招聘”的模式,組建服裝專業現代學徒制專班。校企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教學方案,研發課程標準,按照理實一體教學組織模式,由校企7雙方人員共同編寫基于崗位工作內容的《服裝CAD制版與推板》《服裝ODM設計》《樣衣縫制與工藝》三門課程的實訓教材?,F代學徒制使學生、老師和企業師傅處于同一教學情境下,能夠使學生增強職業現實感,對于學生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增強職業責任、端正職業態度、掌握職業規范、遵守職業紀律、養成良好作風、維護職業信譽等都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實踐表明,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雙主體六融合”途徑,符合全方位育人模式要求,助推學生全面成長成才。學生職業目標清晰,增強了學生職業精神發展的自主性,提高了學生的自我建構能力。校園特色文化功能,增強了學生的職業自豪感。學生綜合素質顯著提高,畢業生受到社會和企業的普遍歡迎。在近三年全國、全省技能大賽、文明風采大賽中屢奪佳績,獲得全國技能大賽獎項12個。省級技能大賽獎項54個,文明風采大賽獎項21個,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