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河南經濟報 首席評論員 溫獻偉
據報道,重慶某商家以每月10萬元傭金請當地直播傳媒公司做直播帶貨,3個月主播僅完成690元銷售額,商家氣憤之下將直播公司訴至法院。近日,重慶市沙坪壩區人民法院審理了該起涉直播帶貨服務合同糾紛案件,最終判決該傳媒公司退還商家預付的月度服務費10萬元,并支付約定的違約金。
眼下,直播帶貨方興未艾。作為一種商業銷售新模式,直播帶貨以其無可替代的優勢,迅速成為眾多商家眼中快速賺取經濟利益的“香餑餑”。尤其是隨著一批“網紅”和明星在直播帶貨中賺得缽滿盆盈,商家更是將直播帶貨視為實現一夜暴富的財富密碼。
然而,直播帶貨從來就不是人人皆可唾手可得的“聚寶盆”和“搖錢樹”。即便有“網紅”和明星站臺,也可能導致“翻車”。譬如,某家企業曾邀請“網紅”和某位明星開展帶貨直播,結果,花費了幾百萬元的勞務報酬,最終產品銷售額還不到1萬元。
因此,雖然重慶涉事商家最終打贏了官司,及時止損,但其中的教訓需要吸取。這就是,企業和商家不能過于倚重直播帶貨。自家產品是否適合直播帶貨,企業和商家要有清晰的定位和認識。因為有些產品的功能和屬性需要消費者以現場體驗為核心,并不合適在直播間里吆喝叫賣。更重要的是,直播帶貨絕非一種商業銷售神器,產品“質量為王”才是企業和商家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企業和商家倘若不在產品質量上下功夫,而是一門心思將精力用在直播帶貨上,乃至搞噱頭、玩套路,那么,即便可能一時得利,也終究不會長久。
蓬勃發展的網絡時代,為企業緊抓商業賣點和市場機遇提供了無限可能。但與此同時,如果沒有戰略定力和理性認知,也很容易迷失在自己制造出來的虛幻與假象之中。隨著公眾理性消費意識不斷提升,以及相關政策制度的收緊,如今,直播帶貨的流量收割模式已經呈現縮窄化。如是,在流量紅利減弱的背景下,企業和商家要想做大做強,站穩市場腳跟,唯有專注產品質量,提供優質服務,這才是企業和商家需要恒久抱持的不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