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買」美股的時代已經結束。
摩根士丹利表示,伴隨著美聯儲持續政策收緊,美股中“TINA”策略已經失效。投資者應當考慮短期債券大宗商品等更優的替代品。
摩根士丹利首席跨資產策略師 Andrew Sheets表示,在過去12年里的大部分時間中,由于通脹低于目標,歐美央行通常樂于在經濟形勢嚴峻時推行寬松政策。各國的低利率政策使得股市十分具有吸引力,投資者紛紛轉向“除股票外別無選擇(There Is No Alternative to equities,簡稱TINA)”的投資理念。
(資料圖)
但隨著美國、英國和歐元區的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央行的態度開始發生變化。在上周貨幣會議之前,歐洲央行在長達23年的時間里沒有執行過75個基點的加息。高企的通脹使得市場開始押注歐央行將在未來幾個月中繼續強力政策收緊。
央行短期政策轉向無望
Sheets警告,考慮到美國8月核心CPI依然遠高于預期,美聯儲究竟需要執行什么樣的政策才能緩解通脹壓力似乎越來越不確定。而美國家庭財政狀況的分化則使通脹問題更加復雜。
Sheets認為,美國核心通脹的“粘性”部分可以歸因于年收入超10萬美元家庭財務的改善:這類家庭大部分擁有自己的房屋或以極低的30年期固定利率貸款買房(鎖死低息)。與此同時,這部分群體的工資還在增長(中位數增長6.5%)。這導致即使美聯儲持續加息,這些家庭的最大支出其實沒有增加,對商品的需求依然存在。
而低收入群體的財政惡化則提高了美聯儲政策收緊的緊迫性及持續性:這部分群體目前更易受到高租金通脹、高食品和能源成本的沖擊。在通脹控制前,政策收緊不宜轉向。
Sheets強調,考慮到美國通脹的“粘性”,目前就押注央行政策轉向還為時過早,該行預計美國核心CPI維持在5%的高位。
高通脹下,美聯儲持續的政策收緊也使“TINA”策略的有效性受到考驗。與股票的低收益、高波動性相比,現金、大宗商品及短期固定債券能夠為跨資產投資組合提供更低的波動性和更高的收益率。如果投資者想要退出股市,他們有收益率更高、波動性更低的替代品。
“TINA走了 TARA來了”
高盛此前撰文表示,“TINA”策略的結束有助于解釋近期股市的拋售壓力。利率上升、經濟衰退風險增加和股價下跌向投資者發出信號,表明“TARA”——選擇其他的股票替代品才是最佳策略。凈杠桿率的下降和共同基金現金余額的上升,就是最好的印證。
高盛認為,盡管近幾周股市拋售壓力很大,但許多投資者群體(尤其是家庭)的股票敞口水平仍然較高,表明如果宏觀前景沒有改善,可能會出現更多拋售。
“TINA”策略的結束,也與對沖基金大舉撤出長期成長性股票相呼應。對沖基金正從科技和非必需消費品轉向能源、工業和材料類股票。投資者對科技和非必需消費品這兩個板塊的傾斜程度目前處于至少10年來的最低水平。
編輯/so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