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經濟報 記者 郭俊娟 通訊員 楊慧
(資料圖)
以豫花65號、豫花37號為代表的高油酸花生作為項目區的主導品種,以寬幅高壟種植、平衡施肥、病蟲害全程一體化綠色防控、機械化收獲代表的高效種植技術全面推廣,以花生產地減損、安全儲藏、食品加工為代表的二三產業方興未艾……這是記者在開封市祥符區西姜寨鄉召開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種高效生產技術觀摩現場會暨祥符區花生產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了解到的信息。
8月24日,高油酸花生新品種高效生產技術觀摩現場會暨祥符區花生產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由河南省農科院與開封市祥符區政府共同組織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省農科院院長張新友,祥符區委副書記岳青, 祥符區副區長劉偉, 開封市農林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王培云, 省農業農村廳鄉村產業發展處副處長衛進雷,河南省種業發展中心研究員時小紅,省農科院加工中心主任路風銀、省農科院推廣處副處長姜鴻勛等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
良種良法促豐產
24日上午,與會代表來到祥符區西姜寨愛思嘉高油酸花生示范田,只見花生長勢旺盛,基本沒有受到干旱影響,一派豐收在望的景象。據省農科院經作所花生栽培室主任臧秀旺研究員介紹,在品種選擇上,項目組結合當地生產實際,重點推廣了省農科院選育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種豫花65號和豫花37號,其中豫花37號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省農科院院長張新友領銜育成,具有早熟、豐產性好、品質優良、抗病性強、口感細膩等特點,目前已成為全國推廣種植面積最大的高油酸花生,被河南各地的花生種植戶形象地稱為“院士花生”。在生產管理上,重點落實了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的生產管理措施,采用寬幅高壟種植模式、水肥一體化、滴灌微灌、病蟲害綠色防控、機械化收獲,為應對干旱和防治病蟲害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開封市祥符區農業農村局局長趙濤在接受采訪時說,通過近3年的院縣合作,祥符區花生種植面積穩定提高,其中高油酸花生擴展到4萬畝,在省農科院專家指導下,劉店鄉、袁坊鄉、陳留鎮種植夏花生的積極性非常高,西姜寨鄉、萬隆鄉、范村鄉、朱仙鎮也成為春播花生主產區,農戶增產增收?!?/p>
開封汴花產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佩佩高興地說,公司流轉土地1500畝,全部種植了高油酸花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專家把化肥、農藥和技術資料免費發到種植戶手里,農戶按照技術要求,規范種植花生,節約了成本,花生果品質好,去年畝產800斤左右,公司效益明顯提高。
減損加工增效益
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院縣共建現代農業科技綜合示范縣祥符區花生專項負責人、省農科院加工中心副研究員張麗霞講到,省農科院花生產后加工技術團隊與祥符區農業農村局、花生種植大戶、花生加工作坊、加工企業等進行了深入探討,針對當地花生產后加工存在的問題及需求,聯合采后減損、精深加工等相關專家,開展技術技能培訓,集成示范鮮食花生機械化收獲、去尾、分級等采后減損,花生干燥減損,花生蛋白類、油炸類、烘焙類精深加工等新裝備新技術。同時協助企業制定產品標準,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省農科院加工中心依托河南愛思嘉農業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建立了集花生種植、種子初加工、精深加工、成果轉移轉化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展示示范基地;依托開封汴花產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千裕食品有限公司搭建“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切實提升服務水平。河南省農科院加工中心主任路風銀說,搭建一個平臺相對簡單,但如何利用好這個平臺、做好服務工作,才是今后的重點和關鍵。
品牌培育在路上
從播種到管理,從收獲到加工,從原料到食品,從品種到品牌,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這里的花生種植業正在發生從未有過的產業升級,以全新的氣象,帶動當地唱響綠色興農、質量助農、品牌強農的豐收贊歌。圍繞這一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省農科院加工中心積極協助企業強化“宏花”“汴花昇”“豫老漢”“大士”等品牌培育和高油酸花生“三品一標”認證,助力祥符區花生品牌提升。河南省農科院示范推廣處副處長姜鴻勛說,加快花生產業鏈條優質農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培育,將品牌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今后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農科院院長張新友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祥符區院縣共建取得的成績,同時為下一步工作寄予殷切希望。張新友指出,要實現農民增收,必須走一二三產融合道路,必須進一步延長產業鏈,增加產業附加值。要強化協同攻關,通過新品種引進推廣、農機農藝融合、防災減災技術的創新和集成,提高產量和品質,促進現代農業多學科全方位發展。要充分發揮出祥符區區位優勢,提升本土品牌的知名度,增強祥符區花生產業的優勢和競爭力。要通過開展數字化智慧農業技術推廣,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揮好科技在生產、加工、品牌塑造等環節的作用,助力祥符區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