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河南經濟報 記者 楊磊 通訊員 趙澤軒
近年來,西峽農商銀行用好“繡花針”功夫,做好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必修課”。通過“增信賦能加持、綠色轉型起勢、創新創業孵化、惠農驛站破局”,著力打造鄉村振興加速度。
增信賦能加持。首先,破解“首貸難”,推動鄉村小微企業貸款尤其是小額農戶貸款的“擴面增量”。依托“黨建+金融”模式,開展“三聯三創”整村授信活動,加速授信戶向用信戶的轉化,最終實現首貸率的提升,進而增加對鄉村產業的信貸供給。其次,發揮小額信用貸款的撬動作用,將無法滿足的新增信貸需求,通過其他金融產品進行匹配,從而不斷增加對鄉村支柱產業的信貸供給,推動支柱產業更好發展。第三,發揮供應鏈上核心企業的輻射作用,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供應鏈金融,讓上下游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得到滿足,推動支柱產業做大做強。
綠色轉型起勢。首先,充分運用綠色信貸政策,積極推廣綠色信貸業務,加大綠色信貸產品的供給。其次,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幫助生產經營主體融資“降成本”,推動已脫貧戶提高致富能力“補短板”,支持現代農業“調產能”。第三,精準把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三農”發展趨勢,不斷加大對鄉村振興起重要作用的農村產業融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鄉村旅游等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助力“三農”經濟轉方式、調結構、增收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創新創業孵化。一方面,立足“萬人助萬企”“萬企興萬村”,圍繞鄉村經濟創業主體,加大“返鄉農民工創業”“巾幗信用創業”等信用創業貸款品牌創新推進,有效滿足鄉村振興創業群體短、頻、快、急的融資需求。另一方面,立足“三產融合”“產城融合”,推動農村人口和農業勞動力就地創業就業,依托資源變資產、就業變創業、資金變股金、農民變工人“四變”模式,使“產業脫貧、就地就業、創新創業”多贏之路越走越寬廣,切實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民收入提高,實現鄉村振興。
惠農驛站破局。首先,通過“黨建+金融”模式,深入到鄉村地區布局普惠金融服務站,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面,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到方便、優質的普惠金融服務。其次,以銀行卡為載體將民生需求的服務從線下延伸到線上,補位服務傳統金融生態圈下缺失的普惠金融客層,打造鄉村智慧金融新坐標。第三,將移動支付方式植入農村,用移動支付打破地域空間的限制,探索形成固定支付與移動支付相結合的農產品非現金結算體系,構建“一點多能、一網多用”農村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暢通農村地區信息流、資金流、商品流,帶動農業升級、農村發展、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