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日,104路開出鄭州公交最后一班無軌電車。時隔10年,鄭州市農業路高架橋下“大辮子”公交車又開始駛過。
這些正在測試的雙源無軌電車,采用雙能源驅動,與老一代無軌電車相比在安全性和便捷性方面都有不小的提升。
【體驗】雙源無軌電車車內噪音更小
11月3日,鄭州市農業路與西三環交叉口立交橋下的公交場站內,幾輛黑綠相間的公交車停放在這里。與常見的新能源公交車外觀不同,它們的車頂,都拖著一個“大辮子”,車頭也略微傾斜。
現場的工作人員告訴河南商報記者,這些就是雙源無軌電車。“大辮子”的正式名稱是智能集電總成,俗稱“集電架”、“大辮子”。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河南商報記者走進車廂。
車廂內的布置與常見的公交車并無太大不同,駕駛員位置多了一個小顯示屏,而車廂后部有一明顯斜坡,尾部有一可以爬到車頂觀察“大辮子”的豎梯。
“掛擋,起步都和常見的新能源公交車差不多。”雙源無軌電車技術人員宋文玉告訴河南商報記者,隨后駕駛員駕駛車輛開始行駛。
因為公交場站到高架橋下未鋪設線網,體驗的初期階段雙源無軌電車使用電池組驅動,與常見的新能源公交車不同,這輛電車行駛時噪音更小。
【對比】“大辮子”一鍵升降,雙能源驅動
在西三環BRT公交站,駕駛員現場演示了如何升起“大辮子”。在車頂攝像頭的輔助下,駕駛員可以不用下車,只需將車行駛至指定位置,按動駕駛位的按鈕,“大辮子”便可以通過捕捉器自動升起。
而在十年前,雖然鄭州市無軌電車已經可以實現“大辮子”自動降落,但升起時仍需要駕駛員進行操作。“行駛期間一旦脫線,老電車就不能行駛,會把后邊的車都擋住。”已經退休的鄭州102路老車長袁霞曾這樣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雙源無軌電車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自動降桿后它就是一輛純電動,靠自身的電池組來驅動,續航有七八十公里,更加方便。”宋文玉說。
【回歸】不僅是情懷,更有技術迭代
雙源無軌電車測試以來,有不少市民覺得這是為了情懷“瞎折騰”。“不僅僅是因為情懷,”在多個城市進行過雙源無軌電車測試的宋文玉告訴河南商報記者,這種車輛是對新能源車輛的強有力補充。
“因為它可以邊走邊充電,不需要占用充電位和充電樁,對公交場站的合理調配有很大幫助,此外還零污染、零排放。”宋文玉說。
他舉例表示,目前B2線路公交車早高峰期間乘客較多,如果增加發車頻率,需要增加公交車以及駕駛員的數量,相應的公交場站要增大,充電樁要增加,“這些都是成本。”
而雙源無軌電車可以邊行駛邊充電,“它可以一直在線網中運行,司機師傅累了,換了師傅開就行。”
【測試】采集相關數據,保證安全高效
據了解,為了保證雙源無軌電車的安全高效運行,目前這些車輛正處于測試階段。
工作人員介紹,測試主要為三方面,一是司機對車輛的掌控,二是車輛與線網的配合,三是看捕捉器對集電架捕捉的狀態。
此外,雙源無軌電車上路測試時還需要采集線網與集電架之間的高度差、電車經過隧道或涵洞時需要的速度等數據。“還要測試扣線壓力,壓力大了會加大碳刷的磨損,壓力小了容易脫桿造成行駛不便。”宋文玉說。
目前,西三環農業路高架下公交場站內的8臺雙源無軌電車正在緊張測試。鄭州公交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根據車輛具體測試進度,確定雙源無軌電車的正式開通時間。(記者 劉遠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