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電動自行車佩戴頭盔,是保護駕乘人員安全的必要裝備,在發生交通事故時能有效保護駕乘人員頭部安全,降低死傷率。
但近日,廣東中山發生了一起電動自行車與汽車剮蹭事故,騎電動自行車的女子眼部出血不止,地上留有一大攤血跡。而傷者頭上的頭盔破損嚴重,塑料外殼幾乎已經解體,只剩下黑色的塑料骨架還罩在頭上。民警現場調查后發現,原來是破裂的頭盔碎片扎傷了女子的眼睛。
原本護人安全的頭盔,卻在看起來碰撞并不激烈的事故當中致人受傷嚴重,到底是怎么回事?
76%被檢測電動自行車頭盔不合格
為了全面掌握市面上電動自行車頭盔產品的質量狀況,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組織開展了專項風險監測。
這次風險監測共計采樣60批次電動自行車頭盔,其中無緩沖層的騰空件結構頭盔采樣20批次。采樣渠道涉及電商平臺39批次,實體店21批次。價格方面:80元以下34批次,80到200元21批次,200到300元5批次。
風險監測依據相關國家和團體標準依次對頭盔剛度、吸收碰撞能量性能、頭盔耐穿透性能和頭盔佩戴裝置強度等項目進行檢測。結果發現,60批次電動自行車頭盔中有46批次不符合相關標準要求,不符合率76%;其中20批次無緩沖層結構頭盔全都不符合監測要求,存在嚴重安全風險。在發生碰撞事故時,難以有效保護電動自行車駕乘人員的頭部。
在承擔這次風險監測任務之一的浙江方圓檢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檢測工程師表示,吸收碰撞能量性能主要考核頭盔在電動自行車駕乘人員發生碰撞、跌落事故時保護頭部的情況,是頭盔產品最為核心的安全指標。
而在實驗室的檢測中,檢測人員將一款無緩沖層頭盔拉升至0.8米之后釋放,頭盔外殼被摔裂了。
浙江方圓檢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師張治權說,如果發生嚴重碰撞,這種頭盔戴著,作用微乎其微。
除了殼體和緩沖層,電動自行車頭盔佩戴裝置質量也應過關,才能在發生事故時將頭盔固定在頭上發揮保護作用。而這次風險監測發現有28批次佩戴裝置強度不符合標準要求,試驗時發生斷裂或過度伸長,導致頭盔脫離頭部失去保護作用。
在檢測中,這款白色的頭盔的佩戴裝置直接被拉斷,頭盔被甩飛。
張治權介紹說,這個產品檢測用的是15公斤的預載,準備加到90公斤。但在30幾公斤的時候就斷掉了,說明這個產品的強度是不夠的,起不到什么保護的作用。
檢測結果引發網友擔憂
目前我國電動自行車保有量超過三億輛,電動自行車行駛環境復雜,經常與機動車、行人交匯。自2020年4月公安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以來,頭盔已經成為電動車主騎行中的必需品。對 于本次的 檢測 結果 ,76 % 的不合格率 引發了網友的普遍 擔憂。
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安全風險警示
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監督司安全評估處處長李賀軍表示,根據監測結果,市場監管總局已經向企業發放了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告知書,會督促企業消除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落實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