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陽市堅持三鏈同構加快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公布。
《方案》明確提出,到2025年,全市糧油加工轉化率達到90%,主食產業化率達到65%,糧油精深加工產值占糧油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0%;糧食產業經濟總產值超過330億元。
《方案》指出,打造現代倉儲物流體系。推動糧油倉儲設施現代化、發展集聚化和布局合理化,實施“綠色儲糧”工程,促進優糧優儲。建設面粉散裝運輸體系。規劃建設一批冷鏈倉儲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完善糧油食品冷鏈物流體系。支持進境糧食指定監管場所現代化建設。圍繞跨省市糧食物流通道,支持平橋、羅山、潢川、息縣、淮濱、光山、商城等縣區糧食物流節點建設,支持淮濱縣航運碼頭建設,提升碼頭糧食專業裝卸能力;發揮信陽市鐵路運輸優勢,加快完善公路、鐵路、航運無縫銜接的多式聯運物流體系,努力打造現代糧食儲運體系。到2025年,全市淺圓倉、立筒倉等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倉容突破50萬噸,綠色儲糧倉容突破100萬噸。
信陽市堅持三鏈同構加快推進糧食產業
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根據《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堅持三鏈同構加快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豫政〔2020〕18號),現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到2025年,全市糧油加工轉化率達到90%,主食產業化率達到65%,糧油精深加工產值占糧油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0%;糧食產業經濟總產值超過330億元;打造一批全國、全省知名糧油加工龍頭企業,大幅提升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能力,基本建成以稻谷、小麥、油料等為重點的產業鏈健全、價值鏈高效、供應鏈完善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
二、工作重點
(一)加快延伸產業鏈
1. 延伸稻谷加工鏈。方向與重點是提升米制主食加工及稻谷副產品綜合利用水平,優化大米產品結構,提倡大米適度加工。強化以大米為原料,發展糯米粉、湯圓、米粥、米線及方便米飯等米制主食;以稻谷副產品為原料,發展米糠油、能源產品、板材、纖維素、化工產品等深加工產品。到2025年,稻谷加工企業工業總產值達到170億元,培育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企業1家,年產值5億元以上的企業2家。(糧食和儲備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農業農村局)
2. 延伸小麥加工鏈。方向與重點是提升面制主食產業化水平,優化面粉產品結構,提升專用面粉加工能力。強化以優質專用小麥粉為原料,開發高檔餅干、高檔糕點專用面粉,發展高檔優質營養面條類、饅頭類、烘焙類、速凍類、特色風味類等面制主食,以及精品酒曲、小麥淀粉、小麥蛋白等深加工產品。鼓勵小麥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支持小麥加工企業發展優質小麥基地、中央廚房、品牌快餐連鎖、商超電商銷售等上下游產業。到2025年,小麥加工企業工業總產值達到70億元,培育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企業2家,年產值5億元以上的企業2家。(糧食和儲備局、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局、工業和信息化局、農業農村局、商務局)
3. 延伸油料加工鏈。方向與重點是提升油菜籽、花生以及山茶籽等油料精深加工水平。優化植物油產品結構,提升各類特色植物油加工能力。強化以各類油料及油脂加工副產物為原料,發展方便、休閑、保健食品和醫藥產品等深加工產品。到2025年,油料加工企業加工業總產值達到20億元,培育年產值5億元以上的企業3家。(糧食和儲備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農業農村局)
(二)著力提升價值鏈
4. 提升綠色化水平。以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為重點,構建綠色糧食產業體系。引導原糧生產和收儲綠色化發展,加強農田面源污染治理,推廣綠色種植和收儲新技術,增加綠色有機糧油供給量。加快糧油加工和產品包裝綠色化,促進優糧優加。以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的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為引領,打造“綠色生態農產品”品牌。以“吃干榨凈”為目標,支持發展糧食綠色循環經濟。(糧食和儲備局、農業農村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
5. 提升優質化水平。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統籌推進糧食產后服務體系、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建設和“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實施,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加強優質糧油品種研發推廣,優化優勢區域布局和專業化生產格局,打造淮濱、息縣的優質弱筋小麥,潢川縣的優質糯米粉,新縣、光山、商城的山茶油等糧油生產優勢區。建立標準“領跑者”激勵機制,鼓勵市內科研單位、質檢機構、大型企業積極參與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制修訂,推動我市優勢領域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糧食和儲備局、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管局、科技局、教育體育局)
6. 提升特色化水平。有計劃地引進和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加大科研創新力度,支持企業規模化生產知名特色米面、糯米粉、山茶油等名優食品,開發生產兒童系列、月子系列、老年系列、低糖系列、低脂高蛋白系列等個性化、功能性特色糧油產品,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解決產品同質化競爭問題。挖掘糧食文化資源,發展“糧食+文化+旅游”產業和工業觀光、體驗式消費等新業態,探索推進糧油特色文化小鎮建設。(糧食和儲備局、發展改革委、文化廣電旅游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商務局)
7. 提升品牌化水平。加強糧食品牌建設,實施品牌培育計劃,開展品牌宣傳和產品推介,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全國、全省或區域性品牌糧油產品。打造“信陽弱筋小麥”“ 信陽糯米粉” “信陽稻蝦米” “信陽山茶油”等區域知名糧油品牌。支持創建優質弱筋小麥、優質水稻等大宗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支持企業參加中國糧食交易大會、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等知名展會,提升我市糧食品牌影響力。(糧食和儲備局、農業農村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
(三)積極打造供應鏈
8. 打造優質原糧供應體系。加強與省農科院、河南農業大學等農業科研院校合作,依托國家、省和我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加快優質原糧品種選育和優質高效配套栽培技術研究推廣。鼓勵育種、加工、種植等各類經營主體組建產業化聯合體,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擴大優質糧油作物種植面積,促進優糧優產。息縣、淮濱縣重點發展優質弱筋小麥生產,潢川縣重點發展優質糯稻生產,稻谷主產縣重點發展優質中秈稻和粳稻生產。支持企業通過定向投入、定向收購和訂單生產、領辦農民糧油合作社等方式,選擇合適地區建設標準化、規模化種植基地。到2025年,全市優質水稻種植面積達到650萬畝、優質弱筋小麥種植面積達到260萬畝、優質油料種植面積達到350萬畝。(農業農村局、科技局、農科院、糧食和儲備局)
9. 打造現代倉儲物流體系。推動糧油倉儲設施現代化、發展集聚化和布局合理化,實施“綠色儲糧”工程,促進優糧優儲。建設面粉散裝運輸體系。規劃建設一批冷鏈倉儲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完善糧油食品冷鏈物流體系。支持進境糧食指定監管場所現代化建設。圍繞跨省市糧食物流通道,支持平橋、羅山、潢川、息縣、淮濱、光山、商城等縣區糧食物流節點建設,支持淮濱縣航運碼頭建設,提升碼頭糧食專業裝卸能力;發揮我市鐵路運輸優勢,加快完善公路、鐵路、航運無縫銜接的多式聯運物流體系,努力打造現代糧食儲運體系。到2025年,全市淺圓倉、立筒倉等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倉容突破50萬噸,綠色儲糧倉容突破100萬噸。(發展改革委、糧食和儲備局、交通運輸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信陽海關、鐵路信陽站,有關縣、區政府)
10. 打造糧油市場供應體系。依托糧庫智能化升級和優質糧食工程網上交易平臺,建設布局合理的糧油交易市場網絡。支持糧食企業參與鄭州商品交易所、河南省糧食交易物流市場、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等糧油期貨和現貨市場。加快發展糧超對接、糧批對接、糧校對接等直采直供模式,暢通糧油產品供應渠道。推動糧食購銷業務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培育電子商務市場主體,打造電子商務龍頭企業和品牌,促進優糧優購、優糧優銷。(糧食和儲備局、商務局、教育體育局、市場監管局)
11. 打造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糧食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服務平臺,構建來源可查詢、去向可追蹤、責任可追究的監管鏈條,提高消費安全水平。落實省超標糧食處置辦法,實施市縣為主、省級補助的處置費用保障政策。提升糧油企業和糧食質檢機構檢驗檢測能力,提高全市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的使用效能。健全進口糧食聯合監管體系,完善聯防聯控機制,強化外來植物有害生物防控管理,督促進口糧食儲備、加工企業落實安全風險防控制度。(農業農村局、糧食和儲備局、財政局、市場監管局、信陽海關、發展改革委、科技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部門聯動。建立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提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相關指標在糧食安全縣(區)長責任制考核中的權重,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對考核先進的縣區在市級分配資金時將給予傾斜。(糧食和儲備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農業農村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統計局、商務局、自然資源規劃局、科技局、交通運輸局、生態環境局、市場監管局、國家統計局信陽調查隊,各縣、區政府)
(二)加大財稅扶持力度。發揮各級財政獎補政策激勵引導作用,促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優化產糧大縣和產油大縣獎勵資金使用方向,各縣區政府獲得的一次性獎勵資金用于支持糧食產業發展的比例不低于60%。探索設立糧食產業發展市級專項資金,鼓勵各縣區設立糧食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積極爭取國家、省政策和資金支持糧食產業發展示范縣(區)、示范園區、加工基地、龍頭企業建設和發展。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符合條件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依法享受增值稅等稅收優惠政策。各縣區財政資金、政府債券資金、政府投資基金等要加大對糧食產業項目的支持力度。(財政局、稅務局、發展改革委、糧食和儲備局,各縣、區政府)
(三)強化金融信貸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糧油企業信貸的支持力度,提升信貸額度,適當降低貸款利率。農發行要發揮政策性銀行優勢,加大對糧食產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各縣區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要放寬糧油企業擔保條件,擴大有效擔保物范圍。對通過在資本市場上市掛牌、發行債券融資工具和資產證券化產品等實現融資的企業,積極爭取省級金融業發展專項獎補資金,市、縣級財政要給予適當補助。(金融工作局、人行信陽中心支行、信陽銀保監分局、財政局、糧食和儲備局、農發行信陽分行,各縣、區政府)
(四)落實用地政策。加大糧食主產區建設用地保障力度,重點保障糧食產業用地。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時,對糧食產業發展重點項目用地予以傾斜支持。支持國有糧食企業依法依規將劃撥用地轉為出讓用地,依法處置土地資產,土地出讓凈收益(扣除上繳或上級政府應計提的費用)原則上通過支出預算安排用于企業發展。對接縣域產業集聚區用地規劃,推動糧油加工企業向園區集中。(自然資源規劃局、財政局、發展改革委、糧食和儲備局,各縣、區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