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全市農業機械化邁入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階段。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2%以上,其中小麥、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定在98%以上,花生等大宗優勢經濟作物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和生產體系基本建立。特色農業機械化取得明顯進展,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總體達到55%以上。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實施意見》劃出了這些重點:
(一)加快推進農機裝備產業創新發展。不斷優化扶持政策和創業創新環境,加快培育行業骨干企業和自主品牌。支持北關區發展農機新技術、新工藝、新業態,打造現代無人機裝備產業基地。支持安陽全豐航空植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優勢農用無人機生產企業,利用現有資源,建立健全現代農機產業鏈條、流通體系和售后服務網絡,創新現代農機服務模式,推動先進農機技術及產品“走出去”。依托農業農村部航空植保重點實驗室等農機科技創新主體建設,搭建產學研推深度融合的農用無人機創新平臺,打造農用無人機裝備產業集群。支持中小農機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深度發展,支持多品種、小批量農機具開發應用和適應小農生產的小型農機以及適應特色作物生產、特色養殖需要的高效專用農機。鼓勵支持農機和零部件加工制造企業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關鍵零部件研發,牽頭或參與產業創新聯盟建設和重大科技項目攻關,推動農機裝備創新成果加速轉化應用。支持我市農機企業積極參加國內外農機產品展銷展覽活動,引進國內外先進農機化技術,強化消化吸收再創新,提升農機裝備企業影響力和競爭力。落實農機裝備出口退稅等政策。
(二)加快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深入實施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鞏固提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著力提升主要糧食作物產地烘干、高效植保等相對薄弱環節的機械化水平。重點突破花生機播、機收等關鍵環節機械化“瓶頸”,提升以花生為重點的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鞏固提升全市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區)建設,優化技術路線和裝備配置,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加大適宜山區、丘陵地帶的農機推廣應用力度,逐步縮小地區差異,支持達到條件的縣區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區)創建工作。
(三)推進農業生產全面機械化。持續推進現代種業、畜牧水產、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初加工等產業的農機裝備和技術發展,加快補齊全面機械化生產短板。著力在部分用工較多、機械基本成熟的環節領域首先突破。果蔬產業重點推進溫室育苗、秧苗移栽、田園管理、清洗分級、包裝、保鮮儲藏和運輸機械化;畜牧業重點推進飼料收獲、加工儲存、養殖、畜禽糞污及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械化;水產養殖業重點推進水質調控、精準投喂機械化;農產品初加工業重點推進高品質節能干燥、農產品檢測分級及包裝等關鍵環節機械化。
(四)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急需的農機裝備及技術。強化補優補綠補新導向,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引導作用,支持大馬力、高性能、綠色環保、復式農機新裝備的示范推廣。重點加大對生產急需的烘干、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及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等裝備的推廣應用力度,滿足不同群體的購機需求。加大對保護性耕作、秸稈綜合利用、精量播種、節水灌溉等農機化技術的示范推廣力度。積極發展農用航空,規范促進植保無人機推廣應用,加快農用無人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支持研發推廣農機作業降塵、抑塵裝置和低揚塵農業機械。積極推進農機報廢更新,加快淘汰老舊農機裝備。鼓勵金融機構將權屬清晰的大型農機裝備納入抵押貸款物范圍,支持有條件的縣區對購買大型農機裝備實施貸款貼息。
(五)提升農機智能化水平。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衛星定位等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全面提高農機產品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加快智能機械整地、無人駕駛等技術的示范推廣應用步伐,推動北斗導航、智能監測等系統在農機上裝載應用。加快農機監理、農機購置補貼、農機作業補助核定等管理服務工作的信息化步伐,提升政策實施管理的精準性、便利性。加大農機信息化數據采集,依托全省統一的智能農機大數據平臺,實現數據信息互聯共享,推進作業調度、診斷維修、監理辦證、遠程培訓等信息化。培育一批農機信息化示范園區。
(六)提升現代農機技術推廣能力。強化農機技術推廣機構建設,持續開展農機新機具、新技術應用示范和培訓,加強農機技術推廣能力建設,重視推廣人才培養,提升農機從業者專業技術水平。推行政府購買服務,鼓勵農機科研推廣人員與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技術合作,支持農機企業、科研教學單位、農機服務組織等廣泛參與技術推廣。依托各類農業合作社建設試驗示范點和示范基地,促進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積極開展送政策、送科技、送機具下鄉活動,采取現場演示、實地培訓、田間指導等方法,加強對農民群眾的農機化技術指導和服務,創新“田間日”等體驗式、參與式的推廣新方式,切實提升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效果。
(七)培育壯大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壯大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農機作業公司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支持農機服務組織開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鼓勵家庭農場、種植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建農業生產經營服務聯合體。落實好農機服務金融支持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新型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機企業的信貸投放,按規定程序開展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機融資租賃業務和信貸擔保服務。融資租賃服務按規定適用增值稅優惠政策,允許通過融資租賃方式獲得農機的實際使用者按規定享受農機購置補貼。選擇重點農機品種,探索發展農機保險,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抗風險能力。農業機械耕作服務按規定適用增值稅免征政策。
(八)推進農機服務機制創新。鼓勵農機服務組織承擔農機新技術、新機具推廣應用試驗示范基地,推行“示范基地+社會化服務”、“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等綜合服務、一站式服務。重點培育發展一批“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推動農機服務業態創新。鼓勵支持農機服務組織通過跨區作業、訂單作業、農業生產托管等多種形式,開展高效便捷的農機作業服務,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支持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鄉村振興規劃,建設農機具存放及農產品產地儲藏、烘干、分等分級等設施和區域農機維修中心。嚴格落實農機安全監理免費惠農政策,切實保障監理工作經費,支持農機安全技術檢驗設備更新換代。
(九)加強農機技能人才培養。支持高校設置相關專業,招收農業工程類學生,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農業機械化人才。支持農機企業、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與相關院校共建共享工程創新基地、實踐基地、實訓基地,推動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強基層農機推廣人員崗位技能培養和知識更新,實施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大力培養農機生產、使用一線人才。鼓勵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創辦領辦新型農機服務組織。
(十)加強配套設施建設。落實設施用地、農業生產用電等相關政策,支持農機服務組織開展生產條件建設。各縣(市、區)要統籌規劃,在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時要充分考慮配套設施用地需求,優先安排新型農機服務組織用地,并按規定減免相關稅費。探索將曬場、烘干、機具庫棚等配套設施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完善標準化養殖場設施用地標準,支持養殖場適宜機械化(以下簡稱宜機化)改造,為推進畜牧機械化創造良好條件。推進區域農機安全應急救援中心建設,提升農機保障能力。
(十一)推進農田宜機化改造。整合農業開發等項目建設,統籌中央和地方各類相關資金及社會資本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圍繞進一步提高農機作業便利程度,適應現代農機通行和作業要求,明確田間道路、田塊長度寬度平整度、排灌溝渠等指標,規范和完善農田建設等項目標準。落實山區丘陵開展農田宜機化改造政策和項目,推動農田地塊小并大、短并長、陡變平、彎變直和互聯互通,提高農機作業便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