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我省是老齡人口大省,老齡人口總量居全國第三位。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60歲以上老年人有1606萬人。銀發浪潮來襲,我省養老服務發展情況如何?記者近日進行了調查。
居家社區養老享受“一站式”服務
11月10日,記者走進鄭州市中原區桐柏路街道西站東社區養老中心,600多平方米的西站東社區養老中心里布置溫馨,康復訓練室等處都有老年人活躍的身影。該中心負責人李玲介紹:“每天有50多位老人來這里吃午飯,參加各類活動。”
“規模大、發展速度快、高齡化趨勢明顯、空巢和失能老人多。”省衛健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劉延軍總結我省人口老齡化特點時表示,80后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正大量步入老年,這意味著,一對80后小夫妻不僅要照顧孩子,還要考慮雙方父母的養老問題。
目前我省90%以上的老人選擇居家和社區養老。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共建設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居家養老服務站等2400多個。今年,我省加大補貼力度,計劃建設200個規模較大的街道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為老人提供涵蓋機構照料、社區照護、居家護理的“一站式”養老服務。
入住養老機構面臨選擇難題
“楊大爺,我們給您翻個身,量量體溫和血壓。”早晨6點,鄭州中原晚晴養老服務中心護理人員準時來到楊華祁的房間,為他進行晨間護理。73歲的楊華祁長期臥床,子女照護有困難,便把他送到了養老服務中心。
中原晚晴養老服務中心院長馬會芹介紹,目前入住的120位老人,大部分是高齡或失能半能老人,“我們為老人提供24小時專業服務,家屬都很放心。”
對高齡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來說,入住養老機構接受專業服務是最好的選擇。但現實情況是,條件差的不愿去,收費高的去不起,好的養老院一床難求。鄭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鄭州市有各類養老機構140多家,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35張,但仍難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養老需求。
省老齡產業協會秘書長邱浩浩表示,我省出臺了一系列措施,鼓勵多元市場主體開辦養老服務機構,但養老服務業投入大、回本周期長,很多民間資本持觀望態度。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明鎖表示,解決養老難題,不僅要出臺更多扶持政策,更需全社會共同發力,從資金、人才、技術等多方面給予保障,推動養老服務業做大做強。
關愛“空巢老人”尚需多方助力
內鄉縣余關鎮李溝村71歲的曹更林找到了好歸宿。鎮里把原本閑置的小學提升改造成幸福大院,院內環境優美,樓梯也進行了無障礙改造。今年5月,幸福大院剛開業,獨居十多年的曹更林便興沖沖地搬了進去。“這里吃得好住得好,看病吃藥有人管,我算是跳進福窩了!”曹更林說。
伴隨城鎮化的加快,農村青壯年大量涌入城市,農村“空巢老人”不斷增多。我省各地積極探索各類養老模式,解決農村老人養老問題。南陽、駐馬店采取“一村一建”或“聯村共建”等形式,建設村級幸福大院;武陟縣動員社會力量,建設村級慈善幸福院……
“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破解‘農村養老難’是一個繞不開的課題。”信陽市民政局派駐新縣箭廠河鄉戴畈村第一書記陳孟輝認為,政府搭臺,社會各界多元參與,探索符合實際的養老模式,才能有效破解特困老人的脫貧和養老難題。(作者 盧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