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下午,在魯山縣沙河畔一高南大門附近的一片小樹林里,幾排不起眼的簡易房前,來自魯山縣團城鄉五道廟村37歲的菇農王有志,用一輛工具車,拉來了500多斤干品花菇,正在進行交易。
“王姐做生意不欺不詐,我們西山一帶有100多戶種香菇的,基本都把貨賣到這里了。”王有志介紹道。
王有志口中說的王姐,指的是魯山縣菌寶農林有限公司負責人王瑞紅,今年47歲,團城鄉小團城村人,經銷香菇已經有20多年。香菇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魯山縣是菌菇種植大縣,目前發展食用菌3.8億袋,其中香菇種植2.63億袋,大部分都在西山一帶。
王瑞紅1989年開始種植香菇,最初是賣給前來收購的小商販。1993年時,香菇出現滯銷,王瑞紅就帶著自己的干品香菇,坐火車到湖北隨州的大型菌類批發市場推銷,在那里,王瑞紅發現大客商缺乏和菇農的直接溝通,而中間流通環節利潤豐厚,于是她多了個心眼,記下了經銷商們的聯系方式。
隨后幾年里,王瑞紅經常和這些經銷商打電話聯絡,漸漸地和他們成了好朋友。“我是從1998年起正式開始干這行的(購銷香菇),當時我邀請大客戶住到我家,天天開車拉他們下鄉收購香菇。有些南方人說的話咱們當地老百姓聽不懂,我就成了‘翻譯’,做個經紀人賺些提成。”
怎樣留住大客戶的心,王瑞紅沒少想辦法。據她介紹,南方人飲食習慣和魯山人不同,南方人早上吃面條,中午和晚上吃米,一頓得幾個菜;另外,南方人愛干凈,衣服一天一洗一換。“那些年我每天三點就起床,給他們洗衣服做飯,努力給客戶營造一種家的感覺。”
真情得到了回報,這些年里,王瑞紅的客戶朋友圈不斷擴大。“目前有10多個來自廣東韶關、浙江麗水、廣西賀州等大客戶年年春秋季就會按時來到我家,讓我為他們代收香菇、黑木耳等山貨。”王瑞紅自豪地說。
“我每年來這里兩次,前前后后會呆上半年時間,每年香菇(干品)采購量在10多萬斤。”當天,來自韶關的香菇經銷商袁先生介紹說。
目前,王瑞紅的公司有8個倉庫、8臺篩菇機、4臺烘干機、3輛1.5噸的小貨車。公司一年交易干品香菇80萬斤、黑木耳10萬斤、銀耳2萬斤、野生鹿茸1.5萬斤、紅蘑菇1.3萬斤。另外公司年銷售板栗800多噸、山蜂蜜1.5噸,交易額在6000萬元左右,在魯山縣同行中名列前茅。公司忙時有60多名中老年人在分揀、包裝各類菌菇,其中貧困戶13人,一天工錢70元。今年8月,王瑞紅還自費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森林食品交易博覽會”,為魯山香菇捧回了一個“優質獎”的牌子,進一步擦亮了魯山香菇的名片。
臨別時,天色已黑,但王瑞紅仍在指揮幾名工人忙著把一箱箱干品香菇裝車,準備連夜外運。“作為大山里面走出的農家孩子,能為魯山縣的農副產品銷售出把力,為脫貧攻堅做出點貢獻,我覺得挺有意義的。”王瑞紅淡淡地說道。(記者 李紅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