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稻谷成熟。原陽縣17萬畝優質水稻陸續收割,一幅金色的豐收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放眼稻田,一片金黃,隨著習習秋風翻滾著層層稻浪,金燦燦、沉甸甸的稻穗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喜人。收割機穿梭在金色的田野里,稻農配合著機器裝車、運輸,勞作中雖然辛苦,卻充滿了喜悅和美好的希望。
原陽縣德孝綠農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婁彥杰說:我們合作社種了800多畝“黃金晴 ”品種的水稻,畝產能達到900多斤,按照今年5塊一斤的市場行情來算的話,會有200多萬元的毛收。
原陽縣種植水稻歷史悠久,所產大米晶瑩剔透、軟筋香甜、適口性強,素有“中國第一米”之稱。近年來,該縣在強化稻米市場監管的同時,不斷擴大優質水稻種植面積,把“黃金晴”“太空營養米”“富硒米”等特優稻米作為主打品種。同時,大力推廣立體種養模式,培育優質水稻種植示范區。目前稻農正在搶收水稻,確保顆粒歸倉。
“今年水稻總體長勢不錯,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是一個豐產豐收的年份,并表現出幾個特點。一是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從插秧到收割,達到90%左右。二是科技投入與科技成果轉化突出,包括新品種利用、科學施肥、防治統治等。”原陽縣高級農藝師師學文說,并且以大米為品牌的生態旅游、稻鰍共養、稻蟹共養等立體種植模式逐漸成為流行的生產模式,助力了脫貧攻堅,致富了一方群眾。(記者 馮曉玉 萌友 賀洪強 毛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