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因弘揚而賡續,文旅因融合方致遠。
2000年11月,龍門石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25處、河南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產。
申遺成功以來特別是“十三五”以來,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龍門園區”)認真踐行申遺承諾,嚴格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考古工作及石窟寺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按照洛陽市委確定的“三區”融合發展定位,突出保護優先,致力環境改善,加快文旅融合,持續打造園區、景區、社區“三區”融合發展的“龍門名片”,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10月19日,在洛陽舉行的龍門石窟保護研究成果發布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學術交流大會上,龍門園區主要負責人發布了龍門石窟申遺成功二十年“三區”融合發展成果,讓龍門石窟再次進入“高光時刻”。
近年來,龍門園區堅持“以文化的理念發展旅游、以旅游的方式傳播文化”,“三區”融合碩果盈枝:規劃引領,突出項目建設,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厚植綠水青山,固牢遺產保護第一道屏障,生態龍門全面呈現;建成全國首家“5G互聯網+智慧景區”,贏得全省5鉆智慧景區獎,引領網絡時代旅游新業態;“夜游龍門”點亮“古都夜八點”,拉動古都夜間文旅消費;“龍門詩會”彰顯文化內涵,文旅活動精彩紛呈,書寫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新篇章,持續為洛陽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設,打造國際人文交往中心、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助力添彩。
■成果一
拉大區域框架,管理體制全面優化
為鞏固申遺成果,龍門石窟保護范圍多次調整擴大,由申遺前的3.54平方公里逐步擴大至11.73平方公里,區域管轄范圍擴大至31.7平方公里,形成了多區疊加、一體治理的保護管理格局。
2002年3月,成立龍門石窟文物保護區龍門風景名勝區管理局(龍門石窟研究院),實現了景區內集中統一管理;2007年9月,成立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管理委員會,實現了單一景區管理職能向區域綜合行政管理職能的轉變。
2019年12月,龍門石窟研究院升格為市直屬事業機構,職能更加明晰,龍門石窟文物保護力度與研究力量進一步加強。
■成果二
堅持規劃引領,規劃體系初步建立
建立四級規劃體系,構筑“一核兩翼四片區”空間格局。高標準編制實施《龍門園區發展戰略規劃》,確定發展藍圖。
修編完善了《龍門石窟保護管理規劃》和《洛陽龍門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個上位規劃;實施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各社區《村莊建設規劃》,推進景區社區聯動發展;先后完成了東北服務區、西北服務區詳細規劃以及龍門西山國際度假區、四季牡丹園、郜莊文旅小鎮等重點節點項目規劃編制工作;加緊編制《龍門園區國土空間規劃》和《龍門園區經濟社會五年發展計劃》,繪就31.7平方公里一體化發展藍圖。
■成果三
狠抓征遷治違,生態龍門全面顯現
抓征遷改善民生。依據規劃逐步實施征遷安置工作,先后實施了龍門石窟景區前區西
夾后、龍門中街、東山大道、伊水游園、四季牡丹園等20余個征遷項目,利用征遷區域新建伊水游園唐韻段、伊濱公園、各類小游園等共計1520畝。高標準建成投用唐韻小區安置房,開工建設郜莊社區安置房項目,實現了民生改善。
拆違建拓展生態空間。開展東西山違建整治,實現了“還地于林、還地于農”;東西兩山新建森防道路10.9公里、消防管網8.6公里、消防水池3座,實現了東西山風景名勝區范圍內消防管網全覆蓋。
做加減展現綠水青山。綠化做加法,新增綠化及提升面積3.4萬畝。伊河兩岸構筑了總長4.6公里、寬400余米的生態屏障;先后實施伊水游園、西北服務區生態林等綠化項目40余個,新增及提升綠化面積約1.1萬畝。排放做減法,主要包括截污治污、全面禁煤、企業外遷,實現全域污水集中收集處理,河渠水質全面提升,達到了三類水質入境、二類水質出境的治理目標;區域空氣質量不斷提高,大氣總體監測數據排名全市城市區第一名,空氣優良天數高于全市均值;實施源頭治理,全面啟動11家工礦企業外遷工作。
■成果四
突出項目建設,基礎設施全面提升
民生項目密集實施。完成景區周邊涉及46棟樓房、1290戶居民的河東社區和鎮南社區改造項目,打造全市老舊小區改造典范;先后實施了區域交通干線提升改造項目,園區路網持續優化,群眾出行更加便捷。
旅游設施不斷提升。東北服務區、西北服務區、龍門古街先后建成投用,新增綜合配套設施7.2萬平方米、車位7000余個,建成投用城市書屋3座,改造提升旅游公廁32座;景區旅游道路全部提質升級,新建游客步行橋1座、城市樂道18.8公里,先后對龍門橋與漫水橋進行了維修加固,景區旅游接待與服務水平顯著提高。
■成果五
5G引領智慧景區建設成為全國標桿
2019年8月,龍門石窟園區率先在全國5A級景區實現5G信號全覆蓋,建成5G數字化綜合管理平臺,實現管理調度、旅游服務、客流監測、智慧導覽“一張屏”管控。2020年10月,洛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2020年洛陽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將龍門石窟5G+智慧景區列為重點應用試點項目。
2020年9月,啟動與華為公司聯合實施的“河圖龍門”行動計劃,在“AR導航導引”“AI講解3D識別”“高清資源數字化展覽”等方面,構建“游客場景體驗、大型文物展示、故建遺址虛擬展、考古現場復原”等多場景虛擬展示平臺,使旅游體驗大幅提升。
■成果六
提升游客體驗 文旅業態更趨完善
個性化深度游體驗新穎。
“龍門夜九章”增輝“古都夜八點”。依托龍門九大特色文化元素開發的“龍門夜九章”旅游專線,為古都夜經濟植入濃郁的文化品位。“畫舫詩會·投壺竟詩游”“字字有韻·二十品鑒賞游”等章篇活動廣受游客歡迎。
“夜游龍門”成為龍門文旅新名片。個性化定制“詩樂伊渡·伊水禪意游”“尋悟梵境·石窟品鑒游”“靜心悠賞·伊闕勝跡游”三大特色主題線路,全面滿足游客的個性化需求。
配套設施再升級服務更全面。
龍門古街一期開放運營,“代字行”文創店、小吃美食坊等40余家商戶入駐;非遺展演、龍門腔調、古樂古舞等文化活動新穎時尚;免費開通64個點位的語音講解,游客收聽量累計達1075萬余次、15.2萬小時。
■成果七
挖掘內涵 龍門故事傳播更廣
文化為“芯”活動多。以“詩詞+”“書法+”為載體,圍繞紀念龍門石窟申遺成功20周年,相繼舉辦“黃河明珠——龍門石窟國際書法名家邀請展”“千年絕響——龍門書風學術討論會”“龍門雅集——龍門館藏書法作品展”等活動。
開展“花開洛陽·盛世龍門”“傳奇中國節·龍門中秋詩會”“逆風而行——金秋龍門詩會”“致敬母親河——石窟文化黃河行”行進式采風活動。
全媒融合推廣,講好龍門故事。與央視、騰訊、今日頭條等傳統媒體、新型網絡平臺等深度合作,打好宣傳營銷組合拳;線上直播講文化,開設龍門“云直播”“云課堂”“云詩歌”“云講解”等直播欄目,傳播文化、講述歷史;疫情期間播出的“疫情防控看龍門”“云游龍門品詩詞”等直播活動。中秋節央視四大主播138分鐘聯袂直播“中秋月——璀璨龍門夜”,吸粉無數。
高標準研學范圍廣。開發制定全省首部系統性、規范化、標準化的“龍門石窟研學旅行課程體系”,首期開設的20個研學游課程和6條特色研學旅行線路已在市場推出。
龍門石窟秉承新發展理念,文旅融合空間得到明顯拓展,游客接待量從2000年的45萬人次逐步增長到2019年的417.1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2000萬元增長到2019年的4.55億元,逐步實現了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觀光型旅游向綜合體驗型旅游轉變、單一景區建設向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
龍門園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李金樂表示,下一步,龍門園區管委會將進一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以及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的重要講話與指示批示精神,堅持走“三區”融合發展之路,強化傳統文化現代表達、河洛文化國際表達,用文旅融合為“伊闕碑林”書寫絢麗發展篇章,用綠水青山為“龍門山色”點畫綠色生態圖景,用“三區”融合為文物保護開辟全新奮進路徑,為洛陽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和國際人文交往中心作出積極貢獻。(作者 田宜龍 郭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