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田野,野曠風清,瓜果飄香,一抹粲然的金色將杞縣高陽鎮的秋天暈染得姹紫嫣紅,到處是豐收的色彩。
“近年來,我們高陽鎮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種植,將特色種植作為保民生、促轉型、增收入的重要舉措,走出自己的農業發展新路子,將逐步實現農民的小康夢。”10月12日,杞縣高陽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孫莉莎信心滿滿地說。
走進高陽鎮曹李王村食用菌種植基地的蘑菇大棚里,一派熱鬧的場景,一排排白色架子上錯落有致地放滿了菌棒,一朵朵成熟的蘑菇分散排列在菌棒四周,如無數只開屏的小孔雀。村民孔祥彬正笑呵呵地同家人一道忙著采摘蘑菇,他們將采摘下來的蘑菇小心翼翼地放入小車內。脫貧路上,孔祥彬“不等、不靠、不要”,用勤勞和智慧,敲開小康門。
“如今,在村‘兩委’和扶貧干部的幫扶下,我從貧困戶變成了蘑菇老板,現在1個棚每天都能采摘到300多斤蘑菇。要是到11月份的旺季預計1個棚每天能采摘到500斤蘑菇,按市場價每斤4元錢算,7個棚每天凈收入能掙到1.3萬余元。”孔祥彬一邊采摘著蘑菇一邊興奮地對說。
現年57歲的孔祥彬,說起以前的日子,他感慨頗多,以前他家世代以種糧為生,人均收入在1500元左右。老伴朱廣云常年有病,醫藥費、生活費,讓這個本來就貧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2018年,孔祥彬一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低保戶,被優先安排公益崗位,同時還享受著扶貧產業受益金等等,生活逐漸好起來。在扶貧政策的幫扶下,勤勞能干的孔祥彬于2019年光榮脫貧。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為激發起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讓貧困戶有一條穩定的增收渠道。為增加孔祥彬的增收渠道,該村“兩委”及扶貧干部多次到他家里了解情況,當了解到他親戚家有食用菌種植公司時,鼓勵他進行食用菌種植。今年三月份,孔祥彬流轉了土地,申請了20000元的小額貸款,再加上2萬元的產業獎補資金,經過幾個月努力,終于投資建成了占地面積 1332平米的7座平菇蘑菇大棚。
說起現在的生活,年近花甲之年的孔祥彬興奮得像個孩子:“每天為蘑菇噴霧、消毒、采摘……忙得不亦樂乎,沒感覺到累,老了老了自己竟當起了老板。是小蘑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希望。”
有了這樣的食用菌種植基地,當地農民不僅能通過流轉土地來獲取分紅,而且可就近務工,增加收入,擺脫貧困,過上小康生活。
“雖然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比較辛苦,但為了夢想的小康生活,我不怕苦,不怕累,靠自己的雙手才能奮斗出好日子。”在食用菌大棚就近務工的四組貧困戶侯彥榮堅定地說。
“在孔祥彬示范帶動下,村里的貧困戶也想加入食用菌種植的行列中,如果貧困戶能種植食用菌成功。預計在公司和孔祥彬的指導下,種植食用菌的貧困戶每戶將增收1萬元左右。”該村村會計王玉啟告訴記者。
“小蘑菇,大扶貧。像這樣的‘企業+貧困戶’合作模式,我們鎮有近10家。如今,我們逐步探索出一條農業高質量發展與扶貧產業緊密結合的新路子,為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脫貧攻堅的同時助力鄉村振興,帶動更多的群眾增收致富,讓閑散勞動力就業,同步奔小康。”杞縣高陽鎮黨委書記黃睿如是說。(記者 張長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