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走進素有新鄭市“糧倉”之稱的觀音寺鎮,只見一臺臺農機在玉米地里來回穿梭,一個個玉米稈被它吞入腹中,吐出金燦燦的玉米棒。
農機手楊勇峰家住附近十里鋪村。他說,五年前,很多外地農機手來給他們收糧食,看得他心里直癢癢。于是他拿出家里的積蓄購買了一臺玉米收割機和一臺犁地機,幾年下來,憑著勤勞與誠實,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農機“好把式”。
楊勇峰熟練地操作著機器,不一會兒就收割了一大片。他告訴記者,他們家里種了10多畝地,要是靠人純手工掰玉米,全家上陣還得用五六天?,F在一個人兩小時就能搞定。
在收完的玉米地里,被機器粉碎后的玉米稈均勻地撒在地面上,散發著植物獨有的清香。楊勇峰介紹說,這些玉米稈有的直接粉碎還田,有的被農牧公司收走做成飼料。與以往相比,現在農業生產更注重綠色環保。
耕種機械化的同時,種植結構也走向多元化。幾年前,新鄭市的秋糧大多是玉米、花生等傳統農作物,如今田野里——一串串葡萄掛滿枝頭,一箱箱獼猴桃散發著清香,一個個吊瓜等人來采摘……近年來的農業供給側改革中,新鄭市不斷調整種植結構。
“種了一輩子玉米、小麥,沒想到我們這地里還能長出這么好吃的獼猴桃。”觀音寺鎮十里鋪村63歲的村民趙喜德跟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2017年,他開始種植獼猴桃,施肥、除草、修剪枝葉,田間管理需要更加精心。
“今年是第二年掛果了,收成比去年好。”正在給獼猴桃裝箱的趙喜德說,一部分送往附近超市,一部分通過手機賣到網上,一畝地能多收入兩千多元。除了獼猴桃,新鄭市還鼓勵村民種植核桃、桃、葡萄等,已經初步形成經濟作物糧食作物比例合理的種植結構。
不遠處的新鄭市具茨山管委會白廟村,第一書記李付軍正帶著該村的“稷風小米”,到鄭州推介扶貧產品。
“具茨山小米是新鄭老品牌,白廟村是主產區。之前,群眾缺少市場經驗,種植不集中,長期以來銷售不理想。”李付軍說,近年的脫貧攻堅中,白廟村成立了稷風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村民種植的小米,合作社統一收購,注冊“稷風”商標,申請了商品二維碼和條形碼,“稷風小米”逐漸成名。
“合作社解決了后顧之憂,只要種好地就中。”村民房子娟說。近年來,新鄭市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民辦、民管、民受益為原則,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不斷鞏固、規范、提高、發展農村合作產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合作社,成為新型農民。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新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