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仁東控股繼續走在跌停的路上。這也是該股自11月25日以來連續第14個跌停,同時也是連續第13個“一”字板跌停。這種“一”字板跌停,讓困在其中的1.3萬股民作“困獸狀”, 除了咆哮嘶吼之外,很難從籠子里逃出來。
14個跌停板,仁東控股的股價下跌了77.13%,股價從連續跌停前的60.17元跌到了14日的13.76元,創下了該股1年半以來的新低。持有該股票的投資者,尤其是在高位買進該股票的投資者損失慘重。特別是融資買進該股票的投資者,早就處于爆倉狀態,他們不僅將自己的本金全部虧空,而且還將倒欠券商一筆巨款,券商與投資者之間又將因此引發一堆糾紛。
這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之所以說是情理之中,指的是仁東控股的崩盤是在情理之中。畢竟仁東控股的基本面比較差,2019年該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2989.97萬元,同比下滑43.57%。而今年前三季度,仁東控股虧損2192.3萬元,同比下滑144.5%。并且10月29日,公司發布公告稱興業銀行向公司發放的3.5億元銀行貸款發生逾期。很顯然,這種股票是理性的投資者所要回避的。但就是這樣一只股票被市場炒出了300%的漲幅。在這種情況下,操縱仁東控股股價的莊家被司法部門控制,其股價的崩盤是不可避免的。
但仁東控股股價已連續14個跌停,則有些令人意外。畢竟該股票的下跌已經把今年的漲幅全部跌回去了,還創出了新低。從終點回到了起點之下,這種走勢就有些凄慘了。之所以出現這種走勢,顯然與該股票上的30多億元的融資盤有著脫不了的干系。11月25日,也即該股第一個跌停板之日,該股票上的融資余額高達32.84億元,隨著該股的跌停,這些融資盤都想第一時間出逃,所以每天一開盤,就都壓在了跌停板的位置上,進而加劇了該股票的下跌。可以斷言,沒有這些融資盤,仁東控股的走勢不會有這么慘烈。
融資盤加劇了仁東控股崩盤的走勢,而仁東控股這種連續跌停的走勢反過來又加劇了投資者的損失,包括融資盤的損失,甚至就連券商也會因此而蒙受損失。因此,仁東控股14跌停也是為券商的兩融業務敲了一個警鐘。雖然兩融業務是券商收入的重要來源,但兩融業務也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而不能為了券商盈利,而置市場的風險于不顧,甚至放大市場的投資風險,將投資者推向巨大的風險之中。實際上,當投資者爆倉了,券商同樣也有可能因此而蒙上損失。
因此,不論是從券商自身來說,還是從交易所的角度來說,都應該加強對券商兩融業務的風險防控。讓兩融業務遠離市場的投資風險,同時更要避免兩融業務加劇市場的投資風險,讓兩融業務成為投資者理性投資、價值投資的指引。像深交所直到12月9日才暫停仁東控股融資買入業務,這顯然已經是馬后炮了,對于防控兩融業務風險的意義已經非常有限了。
那么,該如何做好券商兩融業務的風險防控工作呢?本人以為,關健在于把握好這樣幾點。首先,對于業績變臉,尤其是業績虧損的公司,應暫停其股票融資買入業務。畢竟業績虧損公司,投資風險較大,融資買入更大的可能是加劇投資者的虧損。因此,基于防范風險以及引導投資者價值投資的需要,可以停止這類股票的融資買入業務。
其次,對于一個時期內(比如一年),股價上漲超過100%的公司,可將融資買入杠桿縮減一半,股價上漲達到200%的公司,則可暫停其股票的融資買入業務,以此規避股價大幅上漲帶給兩融業務的風險。
其三,對于股票市盈率(動態)高企的公司,同樣也需要防范兩融業務的市場風險。比如,當股票的市盈率達到40倍時,可將融資買入杠桿縮減一半;當股票的市盈率達到60倍時,則停止該股票的融資買入業務。
此外,當公司的基本面出現重大利空時,比如,公司債券到期不能兌付,公司貸款逾期不能償還,公司董事長失聯或被抓等,這類公司的融資買入業務也應第一時間叫停,避免融資買入擴大這類股票的投資風險,并因此給投資者帶來不必要的投資損失。(作者 皮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