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大河滔滔。“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水利樞紐蓄洪壩上,“黃河安瀾、國泰民安”八個大字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顯眼,讓人不由思考黃河保護治理的千鈞分量,心生敬畏。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發出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號召,賦予了河南保護治理黃河的重大使命。省委省政府多次研究,決策部署,河南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推進會議暨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調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大保護、大治理,統籌推進治、建、管各項工作,探索走好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路子,努力打造大江大河保護治理的河南范本。
保護治理黃河一直是安邦興民的大事。奔騰不息的黃河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但它也是世界上最為復雜難治的河流,歷史上,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曾制造災難無數。新中國成立后,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沿黃各地在黃河治理上孜孜以求、鍥而不舍,才有了歲歲安瀾的奇跡。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黃河猶如一條巨龍,劈開青藏山川,穿過高原峽谷,躍壺口、出龍門、闖三門峽,過滎陽之后,黃河徹底擺脫高山的束縛,流水放緩,擺動幅度極大,河南段有多處是黃河險工所在。經過多年治理,成效顯著,但“二級懸河”風險仍在,居安思危,鞏固提升沿線城市防洪減災能力仍是首要任務。黃河河南段又是全省重要的生態功能區,黃河流域林地、濕地面積分別占全省的61%、51.5%,西部多高山峽谷,中部多淺山丘陵,東部為廣袤平原,流經城市,穿過鄉村,沿途自然景觀各異、人文歷史不同。因地制宜,彰顯特色,才能讓綠色生態與歷史文化相統一,大河風光與多彩田園相輝映。沿黃地區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城市數量較多,全省10個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和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都分布于此,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壓力很大、任務很重,只有加快發展綠色經濟,穩步調整經濟結構,堅定不移治理污染,提升生態質量,才能持續讓人民共享“生態紅利”。
開封將宋文化、懸河文化融入廊道建設,初步形成了一步一景觀、一段一故事的生態文化長廊,濟源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78%,新鄉探索“三灘”分治,實現黃河灘區河道生態、生態農業,群眾安居有機統一……沿黃各地聚焦重點任務,不斷提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水平。新起點、新要求,對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我省在防災減災、生態改善、防治污染等方面仍有諸多提升空間。
努力打造大江大河保護治理的河南范本,就要加快沿黃生態廊道建設,加強生態涵養和修復,推進自然保護地建設,帶動全省生態保護修復提質升級。要提升防洪減災能力,健全防洪減災體系,牢牢守住水旱災害防御的底線,全力保障黃河長久安瀾。要實施污染防治攻堅,聚焦大氣、水、土壤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抓住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實施攻堅,切實改善沿黃地區環境質量。要突出節約集約用水,完善水資源調配體系,提升水資源保障能力。要堅持生態為民,既要治山理水,還要顯山露水,突出生態惠民、生態富民、生態利民,加快發展綠色經濟,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勝勢,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筑牢黃河歲歲安瀾的“綠色屏障”,以“綠我涓滴”匯“千頃澄碧”的韌勁和毅力,攻堅克難,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新時代“黃河大合唱”必定更加澎湃激昂、鼓舞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