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因此,堅定不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奮力推動“三農”工作高質量,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高質量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促進“三農”工作再上新臺階。
推進“三鏈同構、農食融合”育優勢。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需要強化產業支撐,堅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著力培育發展新優勢。一是以產業集群延伸整合產業鏈,促進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研發和服務相互融合,培育一批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和創新能力強、示范帶動好的優質高效特色產業集群,建設一批產加銷一體、產業鏈條完整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村產業融合先導區。二是以創新發展塑造提升價值鏈,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向優勢產區及關鍵節點集聚,開展農產品生產加工、綜合利用技術研究與示范,強化農產品標準化和質量控制體系建設,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加快形成一批億級農產品加工優勢產業集群。三是以融合發展打造供應鏈,提升源頭供應質量,深入推進“五級訂單”生產模式,推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做大做強,促進優質農產品與食品工業有效銜接,大力推動產業聯合體建設,支持企業面向市場開發符合不同消費層次的個性化、定制化產品,建立融合現代倉儲、物流、配送、質量保障等環節完善的市場供應鏈體系。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補短板。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村交通運輸、供排水、農田水利、電力、通信、物流等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提升農房建設質量,加快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二是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完善統籌城鄉的公共服務投入機制,加快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推動社會保障制度城鄉統籌并軌,推動縣一級的公共服務下鄉,建立健全一體的就業創業、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政策體系,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三是創新設施運行管護機制,解決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無人管理、無錢管理、無序管理等突出問題,實現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運行管護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確保各類設施建成后長期穩定運行、充分發揮效能。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活力。改革是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必須用好這個法寶,充分激發農村發展內生動力。一是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制不動搖,堅持家庭承包基礎性地位不動搖,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探索承包地“三權分置”多種實現形式,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二是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政策,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優先保障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用地,根據鄉村休閑觀光等產業分散布局的實際需要,探索靈活多樣的供地新方式。三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鼓勵村集體以可支配的資源、資產、資金等要素為依托,以村為單位組建勞務服務公司、成立專業合作社和協會等各類合作經濟組織,探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四是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民開展“合股聯營”,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推動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
來源:漯河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