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銀行保險報》統計,截至11月7日,共有176家保險公司披露了2021年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統計顯示,2021年三季度末,披露數據的176家保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97.18%,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85.27%,均顯著高于100%、50%的償付能力達標線。
此外,保險公司風險評級結果顯示,在披露數據的175家保險公司中,A類公司93家,B類公司76家,C類公司5家,D類公司1家。
償付能力充足
根據統計,2021年三季度,財產險公司、人身險公司、再保險公司的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344.41%、247.11%、306.70%,償付能力充足。其中,近七成險企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較二季度下降,在凈利潤方面,68家險企出現虧損,較上季度增加19家。
具體來看,176家險企中,共有120家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較2021年二季度有所下降,占比近七成。具體來看,82家財產險公司中,63家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較二季度下降;80家人身險公司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較二季度下降的有50家;14家再保險公司中,7家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較二季度下降。
在凈利潤方面,68家險企出現虧損,較上季度增加19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二季度凈利潤虧損的公司中,財產險公司35家,人身險公司29家,再保險公司4家。
光大證券分析師鄭君怡認為,財產險公司凈利潤虧損主要是因為車險綜改壓力下,件均保費下降,保險責任限額提高,責任范圍擴大,導致賠付率上升,利潤承壓。人身險公司凈利潤虧損主要是因為目前行業正在進行壽險渠道改革,人力大幅下滑,新單承壓,同時“孤兒單”的增加也導致退保率的增加,使人身險公司利潤下滑;同時,人身險公司對折現率進行了調整,保險責任準備金提取增加,也導致凈利潤下滑。
至于再保險公司凈利潤虧損擴大的原因,鄭君怡認為,今年下半年以來自然災害頻發,疊加局部地區疫情反復,再保險公司賠付增加導致利潤承壓。
“未來,財產險公司應進一步壓縮費用率,降低綜合成本率,同時發展非車險業務,爭取實現非車險與車險的‘雙輪驅動’;人身險公司主要是在堅定不移推進代理人改革的同時,拓展康養產業,實現產業協同,尋求第二增長曲線。”鄭君怡表示。
“新面孔”
根據2021年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有6家公司償付能力評級為C類或D類,分別是合眾人壽、前海人壽、渤海人壽、渤海財險、安心財險、陽光信保。其中,僅有陽光信保是本季度的“新面孔”。
《中國銀行保險報》 記者發現,這幾家險企風險綜合評級結果為C類或D類的原因都各不相同。其中,合眾人壽是因為公司操作風險較大所致。前海人壽2021年二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結果為C類的原因主要為操作風險得分較低。渤海人壽風險綜合評級結果為C類的原因主要來自公司資金運用方面。
渤海財險表示,公司連續兩個季度評級為C,主要是因為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處于較低水平。
安心財險是唯一一家2021年度連續兩個季度評級為D的公司,對此,安心財險表示,公司面臨的最主要風險為償付能力未達標,同樣受資本狀況影響,公司流動性指標得分較低。公司管理層正在全力推進融資工作進展,以期從根本上緩解償付能力及流動性方面面臨的壓力。
對于風險綜合評級結果由B降為C,陽光信保表示,公司于2021年上半年啟動全面戰略轉型工作,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產業發展方向和實體經濟需求,探索新產品、新業務,將以更加審慎的經營理念保證長期可持續發展;但短期內業務尚未形成規模,戰略轉型成效尚未充分體現。在操作風險方面,該公司建立了與自身業務性質、規模、復雜程度和風險特征相適應的管理制度,但在執行有效層面仍有不完善之處,一定程度上影響工作效果。
至于未來如何進行改進,陽光信保表示將著重在兩方面用力:一是持續關注宏觀經濟金融形勢、監管機構新規和信保行業重大變化,并評估自身能力,根據情況調整戰略目標和戰略規劃;二是針對存在的操作風險管理問題,完善公司治理、內控流程、人員管理、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制度健全性和執行有效性,不斷夯實操作風險管理基礎,提升操作風險管理能力。(記者 房文彬)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