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營造有利于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市場化、制度化、法治化環境,推動民營企業改革創新、轉型升級、健康發展。對此,記者專題采訪了起草部門負責人河南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何雄。
記者:請問何主任,《實施意見》出臺的背景是什么?
何雄:民營企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我國民營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力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對河南省而言,民營企業貢獻了全省六成以上的稅收、七成以上的GDP、八成以上的城鎮就業、九成以上的市場主體,在穩定全省發展大局中功不可沒。但近幾年來,大多數民營企業經歷了中國經濟三期疊加下行的洗禮,去年又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許多民營企業面臨嚴重的發展困難和生存危機。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著力破解制約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突出困難和問題,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活力和創造力迫在眉睫。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中發〔2019〕49號)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對制定河南省貫徹落實的具體實施意見提出明確要求。在認真學習領會國家《意見》精神的基礎上,省發改委認真梳理了近年來國家和河南省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學習借鑒其他省市最新出臺的相關文件和成功經驗做法,先后兩輪征求40個省級有關部門意見,召開企業家座談會聽取企業家代表的意見,多次修改完善形成了河南省《實施意見》。
記者:《實施意見》制定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何雄:起草過程中,省發改委重點把握了4個方面的原則:一是對標對表中央要求。深入學習對做好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央有關文件要求,突出民營企業在“六穩”“六保”、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聚焦問題精準施策。堅持問題導向,瞄準近年來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公平競爭、融資服務、轉型升級等方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梳理吸收了其他省市的亮點舉措,提升政策的含金量和精準度,為民營企業“加油賦能”。三是加強改革系統集成。更多地用改革的辦法支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優化營商環境、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親清政商關系等一系列打基礎、利長遠的改革舉措,注重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放大改革綜合效應。四是內容具體注重實效。文件起草堅持開門見山、直奔主題,防止穿靴戴帽、冗長空洞。同時,突出文件的實效性、操作性,每一項政策舉措都明確相關責任單位,確保落到實處。
記者:《實施意見》如何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
何雄:主要從推進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提升民營企業發展能力入手,通過7個方面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并制定20條具體舉措確保落實:一是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包括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進一步放開民營企業市場準入、實施公平統一的市場監管制度、強化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剛性約束等4項政策措施。二是完善精準有效的政策環境。包括進一步減輕民營企業負擔、加大對民營企業的融資支持、擴大民營企業直接融資、幫助民營企業解憂紓困等4項政策措施。三是健全平等保護的法治環境。包括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健全執法司法對民營企業的平等保護機制等2項政策措施。四是推動民營企業創新轉型發展。包括突出民營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鼓勵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重大戰略等3項政策措施。五是促進民營企業規范健康發展。包括引導民營企業提升能力、推動民營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幫助民營企業家健康成長等3項政策措施。六是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包括健全服務民營企業常態化機制、建立政府誠信履約機制等2項政策措施。七是加強組織保障。包括建立健全民營企業黨建工作機制、完善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工作機制等2項政策措施。
記者:河南提出的政策舉措重點瞄準哪些方面?
何雄:《實施意見》作為河南省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綜合性政策文件,充分結合了河南省民營企業發展的情況和特點,提出了比較實在的政策舉措。
在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方面,把營商環境作為發展的命門之穴,貫徹實施《河南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開展營商環境重點領域攻堅行動,推動營商環境評價向縣級延伸,全面落實評價結果“三掛鉤”獎懲政策。
在放寬市場準入方面,圍繞工程建設、教育、醫療、體育等領域,集中清理有關部門和地市在市場準入方面對企業資質、資金、股比、人員、場所等設置的不合理條件。放開電力、電信、鐵路、石油、天然氣等重點行業和領域的競爭性業務。
在實施公平統一的市場監管制度方面,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依托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對全省市場主體開展全覆蓋、標準化、公益性的公共信用綜合評價,進一步規范失信聯合懲戒對象納入標準和程序,建立完善信用修復機制和異議處理制度。
在減輕民營企業負擔方面,在工程建設、政府采購等領域,推行以保險、保函等替代現金繳納涉企保證金,減輕企業現金流壓力。嚴格工業用地使用標準,土地使用權人在不改變土地工業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容積率、利用地下空間的,不再補繳土地出讓價款。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天然氣用戶改“轉供”為“直供”,降低企業用能成本。
在加大融資支持方面。推廣無還本續貸模式,建立無還本續貸企業名單制度,提高無還本續貸筆數及金額占比。推廣應收賬款、特許經營權、政府采購合同、收費權、知識產權等質押融資方式,探索拓寬輕資產企業融資渠道。
在幫助民營企業解憂紓困方面,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和政府性引導基金作用,鼓勵以優先股方式支持民營企業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市縣通過市場化方式設立民營企業紓困基金,支持民營企業健康發展。
在推動創新轉型發展方面,支持科研人員按規定在高校、科研院所和民營企業間雙向兼職。依托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公共服務平臺,匯聚更多技術成果資源,便于民營企業便捷購買實用技術。
在健全服務民營企業常態化機制方面,深入開展“一聯三幫”保企穩業專項行動和政策落實進萬企活動。推廣“首席服務官”制度,建立貫通一體、高效協同的民營企業訴求響應智慧平臺和工作機制。
在建立政府誠信履約機制方面,建立政府失信責任追溯和承擔機制,組織開展政務誠信第三方評價,將政務誠信評價結果納入營商環境評價、依法行政考核、市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考核、踐行縣域治理“三起來”示范縣(市)認定等。
在完善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工作機制方面,建立完善民營經濟統計監測系統。將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相關指標納入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體系。研究支持改革發展標桿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示范城市,發揮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