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鶴壁市人民政府網站發布關于堅持三鏈同構加快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95%,主食品工業化率提高到68%以上,糧食產業經濟總產值達到100億元,打造一批規模大、技術新、帶動能力強的糧油加工龍頭企業,初步建成適應我市市情和糧情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帶動農民增收。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實施意見》劃出了這些重點:
1.提升小麥精深加工水平。加快推進面制主食產業化。鼓勵小麥加工重點企業發展饅頭、鮮濕面條等主食產業化生產線;支持面粉制品企業優化產品結構,提升饅頭粉、面條粉、面包粉、糕點粉等專用粉供給量;鼓勵食品和面粉制品企業發展早餐食品、速凍食品、快餐食品、預混合粉、多谷物營養強化粉以及其他具有特定功效的面制食品;支持企業發展小麥淀粉、功能性淀粉糖、谷朊粉等精深加工產品。綜合利用小麥加工副產物生產麩皮飼料等產品。支持小麥加工企業發展優質小麥訂單基地、商超電商銷售等上下游產業。到2025年,小麥加工企業工業總產值達到40億元,培育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2家。
2.提升玉米精深加工水平。支持企業優化玉米食品和飼料產品結構,提高有機鮮食玉米、高端食品、飼料和寵物食品加工能力;大力支持企業發展玉米淀粉、玉米胚芽油、生物產品、醫藥產品、化工產品等深加工產品;在保障糧食供應和質量安全的前提下,發展以玉米為原料的食用酒精、生物燃料、有機肥料和化工原料等產品。到2025年,玉米加工企業工業總產值達到20億元,培育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2家。
3.提升花生等油料加工水平。積極引導企業發展高油酸花生種植,提升高油酸花生油加工能力。強化以各類油料及油脂加工副產物為原料,發展方便、休閑、保健食品等深加工產品。到2025年,油料加工企業工業總產值達到5億元,培育年產值1億元以上的企業2家。
1.聚集優勢資源。加強優質糧油品種研發推廣,提高優質強筋小麥、高油酸花生等原糧、油料供給量。依托糧食主產區、優質糧油產區和關鍵糧食物流節點,推進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布局,吸引主銷區企業和大型糧食集團到我市投資建設糧源基地和倉儲物流設施。以全產業鏈為紐帶,整合糧食加工、質檢、物流、倉儲、銷售以及科技等資源,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向產業集聚區集聚。
2.構建綠色體系。鼓勵發展綠色循環經濟,以創建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為重點,以“吃干榨凈”為目標,提高原糧綜合利用率,構建綠色糧食產業體系。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統籌推進糧食產后服務體系、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建設和“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實施,積極引導原糧生產和收儲方式綠色化發展,加強農田面源污染治理,減少化肥、農藥用量;發展綠色、有機種植技術,推廣綠色收儲新技術,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量。加快推進糧油加工和產品包裝綠色化,促進優糧優加。支持發展糧食綠色循環經濟。
3.打造特色產品。立足小麥、玉米、花生等優勢產品,發展精深加工,推進副產品高效利用,提升產品附加值。構建優勢集群,加強規劃引導、政策扶持,打造面制品精深加工、調理快餐食品、休閑飲品和其他農副食品等產業加工基地,將鶴壁打造成初具規模的焙烤食品基地、在全省有較大規模和影響的高油酸花生油生產基地。挖掘“黎陽倉”等糧食文化資源,發展“糧食+文化+旅游”產業和工業觀光、體驗式消費等新業態。
4.叫響鶴壁品牌。以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為重點,打造“浚縣小麥”“善堂花生”等特色農業“地域名片”。提升企業知名度、美譽度和競爭力,打造知名企業品牌。建立健全監管體系、監測體系、追溯體系,打造具有鮮明地方特色與優勢的綠色食品產業品牌。充分利用“河南糧油”品牌培育計劃的平臺,開展品牌宣傳和產品推介。支持企業參加中國糧食交易大會、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等展會,提升我市糧食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打造供應鏈
1.做好原糧供應。加強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有效提升耕地質量。加強優質原糧品種選育,研究推廣優質高效配套栽培技術,支持育種、加工、種植等各類經營主體組建產業化聯合體,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優化種植結構,擴大優質糧油作物種植面積,促進優糧優產。支持企業通過定向投入、定向收購和訂單生產、領辦農民糧油合作社等方式,選擇合適地區建設標準化、規模化種植基地。到2025年,全市優質原糧種植面積穩定在240萬畝。
2.完善物流體系。加快推進“綠色儲糧”工程實施,推動糧油倉儲設施現代化、發展集聚化、布局合理化,促進優糧優儲。推廣原糧物流散儲、散運、散裝、散卸,提升糧食物流效率。依托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升級版項目,全面加強糧食生產、加工、收儲、流通等各環節能力建設,規劃建設一批冷鏈倉儲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暢通糧食物流通道。支持建設豫北農產品交易物流中心,鼓勵有鐵路專用線的糧食倉儲企業發展鐵路運輸,打造糧食物流交易節點。
3.暢通供應渠道。加強糧食應急網點管理建設,合理布局,規范管理,健全完善糧油市場供應體系。加快發展糧超對接、糧批對接、糧校對接等直采直供模式,暢通糧油產品供應渠道。依托“數字豫糧”工程,推動糧食購銷業務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培育電子商務市場主體,打造電子商務龍頭企業和品牌,促進優糧優購、優糧優銷。
4.保障糧食安全。完善糧食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加快建成市縣兩級糧食質檢網絡,提升糧油企業和糧食質檢機構檢驗檢測能力,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糧食質量安全全程追溯體系和服務平臺,強化糧食種植、收購、儲存、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監管。制定超標糧食處置辦法,明確縣區處置費用保障政策。完善進口糧食聯合監管體系和聯防聯控機制,強化外來植物有害生物的防控管理,督促進口糧食儲備、加工企業嚴格落實安全風險防控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統籌謀劃,市縣聯動,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建立糧食產業統計部門協作機制,著力提升統計質量和服務水平。市直有關部門要明確職責,加強協調配合,合力推進我市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各縣區要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本地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或專項規劃。加大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相關指標在糧食安全縣區長責任制考核中的權重,對考核先進的縣區在市級分配資金時適當給予傾斜。
(二)強化財稅扶持。發揮財政獎補政策激勵引導作用,探索設立糧食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糧食產業發展示范縣、示范園區、加工基地、龍頭企業建設和發展。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按國家現行稅收政策依法享受增值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印花稅等優惠政策。加大財政資金、政府債券資金、政府投資基金等對糧食產業項目的支持力度。
(三)強化金融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糧油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提升信貸額度。農發行要發揮政策性銀行職能優勢,加大對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資金支持。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要放寬糧油企業擔保條件,擴大有效擔保物范圍。市、縣財政要對通過在資本市場上市掛牌、發行債券融資工具和資產證券化產品等實現融資的企業給予適當補助。
(四)強化用地保障。重點保障糧食主產區的建設用地,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時,對糧食產業發展項目用地予以傾斜支持。支持國有糧食企業依法依規盤活存量土地,充分運用市場機制,促進企業發展。對接縣區產業集聚區用地規劃,推動糧油加工企業向園區集中。(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管委,市自然資源規劃局、財政局、發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