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菜市場的“小生意”,迎來了互聯網巨頭的“環伺”。
今年5月開始,從滴滴到美團,再到拼多多,多家全國知名的互聯網企業宣布進軍社區團購,“瞄準”老百姓的菜籃子。
互聯網企業入局的背后,既是對傳統菜市場商業模式的顛覆,也考量著數以萬計菜販的“生計”問題。
“你從社區團購里省的那幾分錢,是上億人的生計。”這句話中,既有“時代拋棄你,連聲再見也不會說”的感慨,也有對新商業模式下,“菜市場”從業者路在何方的擔憂。
æ’æ”¾è§†é¢‘
但在這場互聯網浪潮中,鄭州農貿市場則實現了逆增長,農貿市場數量也從2016年的89家增加到如今的148家。對于鄭州而言,農貿市場武裝數字化“武器”,是贏得這場戰爭的關鍵。擁有智慧化、數字化的鄭州“菜販”們,正在開啟一場自上而下的自我革新和反擊。
互聯網“顛覆”傳統菜市場,并非一場毫無抵抗的碾壓
二七區嵩山南路的一家生鮮小店,成為了美團的社區團購提貨點。記者下單后,次日中午就可以在小店領取所采購的物品。
談到社區團購的商業模式,店主賈明(化名)也不得不感慨時代的進步:“我們的角色,成為一個場地提供商,上門提貨的消費者往往很難成為我們的黏性客戶。”
互聯網通過線上線下構筑的新零售銷售,正在試圖瓦解傳統生鮮門店背后的三級批發模式。互聯網消除生鮮信息“剪刀差”,帶來的好處也顯而易見——扁平化的流通更多讓利給上下游、精準的訂單減少生鮮的損耗。
但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傳統三級批發的生鮮模式并非真的毫無抵抗力。一是,中間批發商充當“經紀人”角色,他們承擔為生鮮分等級的任務,砍掉這個環節,生鮮的品質缺少“守門人”,難免出現以次充好的現象。
二是,生鮮是易耗品,相對于線上下單,終端菜販可以根據菜品的生鮮程度、市場熱衷程度靈活調整銷售策略。消費者通過線上下單購買生鮮,無法感知生鮮質量,如果提貨稍有耽擱,就可能無法食用。
這也就意味著,互聯網生鮮領域只能在一兩個方面實現對傳統生鮮業態的突破,而無法實現全面碾壓。
法國著名學者、年鑒學派代表人物費爾南·布羅代爾曾經說過:“沒有市場就沒有城市。”這背后,更多是基于歷史維度下,市場對于人口聚集所起到的關鍵因素。
菜場作為社區生活設施的一部分,在當下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作為社交場景的重要承載地,它不僅承擔著本地居民的信息交流,還承擔著保障民生的“壓艙石”角色,并不能簡單以市場經濟的規律去評判和斷定。
政府決策引領行業迭代,鄭州農貿市場成為鄰里社交“新網紅”
傳統的農貿市場如何變,怎么變?
在鄭州的農貿市場,其革新并非是自發進行的,其背后閃爍著政府與社會的決策智慧。
在生鮮領域的互聯網變革前,主管全市農貿市場的主管單位鄭州市市場發展中心已經站在全國的角度,預見了這場浪潮的襲來。
“拒絕趨勢與改變,等待行業的就是深淵。”鄭州市市場發展中心副主任房廣明告訴記者,數字化并非互聯網企業專利,傳統行業提升線下場景優勢,武裝數字化武器,同樣能讓行業產生質變。
在鄭州市市場發展中心領導層的調研中認為,線下場景是農貿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借助于零散而多元的攤位構成,菜市場得以在一定空間內保證了具備較強關聯性的大量SKU的存在;而依托區域性的高密度分布,菜市場又保證了絕大多數消費者購物的便捷。
針對菜市場在不少消費者印象中都是“臟亂差”,鄭州市市場發展中心引導市內農貿市場在硬件設施上進行了提升,許多超前的做法甚至成為全國學習的標桿。
菜市場的雞鴨鵝等家禽,住進了“三室一廳”,展示、脫毛、切割三分開,讓活禽攤不再臭味熏天,明亮的鋪位,也給消費者愉悅的消費心情。
平民理發、配鑰匙等街頭難覓的業態,被集中在農貿市場中,不僅方便了市民,還為菜市場引來人流……
通過政府有關部門的強監管,農貿市場中的食品衛生,相較于外面更有保證。加上被賦予紅色文化、文藝氣息的裝修氛圍,鄭州農貿市場正在成為鄰里社交場的新“網紅”。
武裝數字化“武器”,鄭州農貿市場配備“最強大腦”
硬件設施是農貿市場的品質保證,數字化賦予的柔性智慧才是鄭州農貿市場硬核內涵。
只有親身感受農貿市場的消費動線與流程,你才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黑科技”。
今年11月開門迎賓的管城區金城街農貿市場,其客流不遜色于生意興旺的大賣場。農貿市場中,肉眼可見的智慧化就是入口處的大屏幕與每個攤位前物聯網后的電子秤。
從你進入農貿市場的大門開始,圍繞你的智慧化“最強大腦”就開始為你進行工作——當你進入大門,紅外測溫系統對顧客進行智能體溫監測,并實時顯示在大屏幕上,一旦體溫超過警戒值,就會報警與提醒。
在大屏幕上,你可以看到當日的客流量、日營業額以及訂單數,誰家的菜在市場里最便宜,誰家的菜今天最受歡迎,一目了然。就像葛優那句廣告詞:“哪家人多我去哪家。”
而商戶紅黑榜的設置,則通過誠信的“緊箍咒”,提醒商戶誠信經商,凈化市場環境。
每個攤位的智能秤,則是入口大屏的分終端,消費者買了什么,只要過秤,斤數與價格都會輸入記錄在系統里,反映在大數據中心和大屏幕上。
從經營商戶層面來說,大數據系統顯示的成交數據,折射了周邊消費者的喜好與偏愛,為次日采購提供決策,減少了滯銷生鮮的損耗。
菜價變動也會實時顯示,不僅僅讓市民采購放心,更利于市場管理方監控指導菜價。房廣明解釋,未來鄭州農貿市場將全部聯網在一個數據中心,“每年鄭州多少市民在農貿市場消費,他們總共購買哪些品類多少產品都將一目了然”。
全方位打造”數字市場“,鄭州欲打造全產業智慧生態鏈條
事實上,裝備“最強大腦”的農貿市場,其意義遠不只是在交易場景的呈現。
未來,這些數據將上傳城市智慧中心,最終反映到鄭州周邊的蔬菜種植基地,通過銷售量指導種植,從而改善“蒜你狠”“姜你軍”等極端物價案例。
“此外,智慧化農貿市場中的可溯源系統,還可以完成商戶端與上游供貨商的供應鏈聯動。”房廣明進一步解釋,以金城街菜市場為例,每個商戶手機里都安裝有溯本通軟件。這個溯源系統,依托互聯網、智能感知識別技術以及電子秤等技術和設備,能夠查詢記錄食品流通信息、交易結算信息。
“一旦出現食品問題,管理者和商戶能夠根據溯源系統,直接查到供貨源頭。”金城街菜市場負責人王海說,“所有商戶都需要在系統里亮照經營,明碼標價,對上游供應商是監管,也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建立顧客與商家、供應商的信任度。”
一言以蔽之,溯源系統讓農貿產品有了“身份證”,實現了農產品來源的每個環節的實時追溯查證。消費者拿起小票,掃一掃,就可以知道買的菜、交易的人 的“前世今生”。
從走出去學習杭州、上海等先進城市的農貿市場,再到如今面向全國傳送“鄭州模式”,鄭州農貿市場從追趕者變成了引領者。
未來,鄭州越來越多的農貿市場,開始標配“市場網絡全覆蓋、內外監控全方位、電子支付全追溯、網上交易全過程、農殘檢測全品種、信息數據全公開、信用等級全透明”。
同時,鄭州市市場發展中心聯合河南主流財經全媒體平臺大河財立方,聯手打造市場智圖,實現鄭州市場商戶一鍵導航、商品信息一目了然,助力鄭州批發市場行業數字化、智慧化升級。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引領全國的鄭州‘數字市場’將再一次讓行業驚艷。”房廣明說。(記者 陳沛 朱哲 馬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