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現場河南商報記者張郁/攝
對中國經濟來說,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尚未擺脫,“雙循環”新格局被屢屢提起……企業家們如何看待目前的形勢?危機與變局中,如何借力智能升級、新基建等機遇扶搖直上?
2020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的平行論壇上,業內大咖觀點碰撞。
關鍵詞:數字化轉型
要靠研發創新主導價值創造關注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在談及危機與變局中的企業發展時,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田志龍特別提到企業如何通過打造品牌走出去,形成分配價值的能力。
在分享中,他談及之前去香港的見聞時說:“各種商店里幾乎看不到來自內地的品牌。如果我們的品牌走不出家門,主導價值的分配是很難的。因此,企業要舉著我們的牌子走出去,要打出自己的品牌,才有可能有價值分配或支配的權利。”
田志龍認為,解決這些問題,首先需要有自主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要有過硬、持久的產品質量,要有好的服務和信譽,“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文化,通過品牌傳遞文化價值觀,得到當地客戶的認同。”
田志龍坦言,這個過程中將面臨對方政策限制和缺乏當地社會認同的障礙。“有一個學術觀點叫做大市場營銷6P策略,也就是說在市場營銷組合的4P之外,要先用2P把對方的市場大門打開。”其一通過貿易協議,其二是通過文化價值觀獲得當地社會的認同。
在浪潮集團的數字化板塊中,面向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稱之為智慧企業。
“工業互聯網賦能智慧企業建設”平行論壇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何偉表示,今天我們更關注的是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連接,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到工業互聯網成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一個非常重要的路徑。
浪潮集團副總裁魏代森認為,當前企業數字化轉型已經從引導期進入成熟和推廣期。而企業數字化轉型,包含管控數字化、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三個層面。
何偉稱,當前,數字經濟中20%為數字產業化部分,80%來自產業數字化部分,而未來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
他說,針對數字化轉型,疫情使得原來經濟層面不可行的場景變得可行,在疫情這一外部因素的推動下,數字化轉型步入了加速的道路。
何偉表示,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不僅僅要關注大企業,也應該看到中小企業單靠自身很難獲取大企業所具備的優勢,“怎么讓中小企業享受到規模經濟以及IT服務的賦能,對數字化轉型更加重要。”
關鍵詞:新基建
新基建助力智慧企業向高級進階
中國經濟走到了新一輪產業轉型的風口——2020年5月份,新基建第一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明確指出,應該加強我國新基建的建設,發展新一代的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數據中心等。
新基建迅速成為各地區各行業和企業關注的熱點。作為新基建的核心,數字新基建的發展更是被寄予厚望,數字新基建將為產業和數字發展注入新動力,成為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杠桿和加速器。
中國企業聯合會駐會副會長尹援平建議,有條件的頭部企業和新興企業要抓住新基建的戰略機遇,加快突破新基建相關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卡脖子技術,為構建自主可控的國家基礎設施做出貢獻,為企業發展開辟新空間。
“對于傳統企業而言,要主動順應發展潮流,積極應對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改造企業的產品、工藝、運營、管理和服務,不斷豐富新基建的應用場景,激發企業的內生動力。”尹援平說。
實際上,目前很多企業已經在新基建應用的道路上摸索多年。中鐵建電氣化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中原區域指揮長孫克炎說,中國鐵建電氣化平臺業務目前主要涉及高鐵領域、地鐵領域和高速公路等,在交通、新能源、智慧城市、超大空間的能源管理等領域有涉獵。
“我們在超大空間的領域融合創新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在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了比較核心的十項專利,目前在我們實際運營當中有一些案例,比如我們的洛陽地鐵項目、龍門高鐵站的龍門樞紐。”孫克炎說。
國電智深技術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張東明說:“我們做智慧化的企業有一個核心點是對于數據的一個處理,說到底就是對數據如何收集感知數據,如何把數據里面的信息和價值通過算法提煉出來,把提煉結果再反過來指導生產過程或者是運營管理過程。”
阿里巴巴從2016年開始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帶到工業企業,以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阿里云數字產業產研部算法研發相關負責人鄧超認為,在探索數字新基建的過程中不要擔心發生錯誤,企業要大膽包容,相互理解。
關鍵詞:人才生態體系
人才生態體系尤為重要,雇員制的未來可能是聯盟制
談及“雙循環”新格局下的服務業發展,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馨瑩結合企業的探索和實踐經驗強調,人力發展是第一資源,發展要談人才,要充分認識到搭載人才生態體系的重要性。
她說,傳統用工關系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構建以技術賦能的人力資源生態平臺將會成為企業獲取人才的關鍵渠道。
尤其是今年在疫情的影響下,用工需求迎來風口,一方面是國家出臺政策,支持靈活就業發展,強調靈活就業對穩就業、保民生的重大意義。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調整部分崗位的雇傭模式,合理調配人力資源,降低雇傭風險成本。
“未來人才對用人主體的依賴度將隨著平臺經濟的快速發展降低,靈活用工強度會迎來快速發展的增長期。”馮馨瑩認為,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的組織形態必將逐步向平臺化轉型,進而實現人才生態鏈的重新構造。
在平行論壇“圓桌”環節,談及對新格局的建議和想法時,鄭州時空隧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喬松濤也表達了類似觀點。
他說,他們的目標是將整個體系搬到線上,未來有一天公司員工可以在家里、小山溝、寫字樓或是廚房里等,都能夠隨時辦公。
“未必我們的企業一定是雇員制,它可能是聯盟制,比如閑暇時間你幫我們做技術顧問,不用從別的企業離職,只要每天抽兩個小時看一下就可以了,未來的組織一定是走向這種形式,更加萬物可共享,萬物可共幫,可以在更大的網絡空間里面存在。”喬松濤這樣認為。(河南商報首席記者張恒記者陳詩昂實習生呂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