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編制鄭開同城化發展規劃、探索設立鄭開同城化發展先行示范區……不久前召開的一場關于“鄭州都市圈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新聞發布會上,省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何雄說出了鄭州、開封兩地發展的新動態,“鄭開同城化”一詞引起不少人關注。
從“鄭汴一體化”到“鄭開同城化”,稱呼上的變化意味著什么?未來,鄭州、開封在同城化的路上會為中原城市群格局帶來什么?
關注
鄭開要探索設立同城化發展先行示范區
鄭州未來如何發展?城市擴容很重要。
約一個月前,《關于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情況的報告》出爐,《報告》提到,到2035年,鄭州人口將會達到1800萬,鄭州規劃建立了與周邊城市統籌發展的整體格局。其中,向東,要加快鄭州與開封的“同城發展”,以鄭州東部新城和開封汴西新區為基礎,重點推進鄭開同城化發展示范區建設,從制度和政策上先行先試。
何雄在此前的發布會上也表示,要深入推進鄭州與開封同城化發展。研究制定支持鄭開同城化發展的政策措施,啟動編制鄭開同城化發展規劃;探索設立鄭開同城化發展先行示范區,創新規劃、土地、要素、財稅、公共服務等領域同城化發展制度,為鄭開同城化發展探索路徑、提供示范。
同時,根據工作需要設立鄭開同城化專項工作組,負責做好鄭開同城化推進過程中的任務統籌、協調等工作。
區別
A同城化是沿著一體化的路子步步深入的過程
從鄭汴一體化到鄭開同城化,稱呼的改變意味著什么?二者有啥不同?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中原經濟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耿明齋曾在全省首倡鄭汴一體化,他對河南商報記者表示,2003年,省里出臺了一個文件,提出建設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涵蓋9個城市,面積很大。
中原城市群怎么建?耿明齋說,隨后,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河南大學等組成團隊,他來牽頭,研究后得出兩個認識,一是中原城市群建設的基本目標,是城市群內城市的一體化。另外,中原城市群這么大,不可能同步推進,需要有一個點,逐步去推。“我們得出鄭汴一體化這樣的思考。”耿明齋說,此事經過報道后,引發關注,由此拉開了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的序幕。
談到如今的鄭開同城化,耿明齋稱,同城化是沿著一體化的路子步步深入的過程,“一體化排除了城市之間流動要素的障礙、壁壘,實現了以道路為代表的互聯互通,撤了收費站,有了城際公交、城際鐵路等,取得了重大成績。未來,同城化將會讓鄭州、開封從更多方面展開更加深入的融合。但不管是同城化,還是一體化,歸根結底,需要解決的都是河南與周邊城市的關系。其中,鄭汴的一體化或同城,一直是切入點、引領和推動點。”
B相比一體化,同城化的層次更高、更深化
關于一體化與同城化的區別,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建國也有著自己的思考。
同城化實際是一體化的“升級版”。“相比一體化,同城化的層次更高、更深化,比如,隨著同城化的深入,未來兩地會按照一個城市的標準統一來作規劃,在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方面更加趨于一致,當然,這需要拿出‘真金白銀’去做,需要時間的驗證。”王建國說。
除了概念上的更進一步,在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富祿看來,稱呼的變化,也說明了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區域之間的聯系程度出現了變化。
“早期提出的是鄭汴一體化,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兩個城市之間的聯系程度開始加強,大家開始逐漸認為兩個城市應該有更深度的融合發展。”張富祿說,從一體化到同城化,表面上反映的是新舊城市之間的關系,背后則反映的是區域經濟發展進入了新階段,也就是常說的區域一體化。以往經濟不是很發達的時候,不同城市聯系程度比較低,各自為政,但后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區域之間聯系開始緊密。所以,從稱呼上也能看出來區域之間的新變化、新要求。
影響
鄭開同城化對鄭州都市圈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
長期在鄭州或者開封生活的人,應該對兩座城市的方方面面都不陌生。從2006年的鄭開大道通車,到2013年的鄭州、開封共用0371區號;從2014年的鄭開城際鐵路正式開通運營,到2016年連接鄭開兩市的鄭徐高鐵開通運營……可以說,鄭州、開封的融合發展,也給整個區域發展帶來示范效應。
“鄭開同城化后,聯系會進一步加強,其中,很突出的表現就是產業集群的發展。”張富祿表示,單個城市的集群必然比不過兩個城市的集群式發展,這樣一來,鄭州的國家中心城市地位將會得到進一步的鞏固,經濟發展引擎的作用也會得到進一步強化。
此外,從全國角度來看,鄭開同城化后,隨著生產要素的疊加,這個區域在全國的影響會進一步加大,尤其是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地位會進一步地凸顯。所以,鄭開同城化對提高河南在全國的地位有很大幫助。
不過,張富祿同時也提醒,鄭州這個發展引擎強化后,洛陽作為副中心引擎,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需進一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強化發展。
王建國也十分看好鄭開同城化,他說,相比其他國家中心城市,鄭州的經濟發展程度并不算高,需要進一步提高競爭力,想辦法對城市擴容,推進都市圈建設,而鄭開同城化對鄭州都市圈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鄭汴一體化到鄭開同城化,十多年時間,鄭州、開封的融城發展經歷起起伏伏的變化,有人吐槽“一體化,只看到樓多了、路寬了”,但也有人稱,鄭州、開封兩城的關系緊密了許多。
對于鄭汴一體化的發展,有專家認為,道路等基礎設施的一體化進展非常大,但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的一體化,沒啥明顯動靜,兩地制度層面的屏障也沒有消除,都影響了推進成效。
未來,鄭州、開封如何加快同城化的步伐?要重點解決哪些問題?
河南商報記者陳朋沖首席記者孫科
變化
鄭州、開封兩地關系已經越來越密切
隨著一系列標志性節點的推進,鄭汴兩城的關系越來越緊密。
2006年11月1日起,河南移動取消兩地間移動電話的漫游費和長途費。隨后,河南聯通、河南網通、河南鐵通、中國電信河南分公司等紛紛跟進。鄭汴電信同城大幕就此拉開。
2006年11月19日,鄭開大道通車,鄭開城際公交同日也開通,將鄭汴一體化往前再次推進。
2006年年底,鄭汴兩市簽署《鄭汴一體化旅游業發展合作協議》,促進鄭汴兩市文化旅游產業共同發展。其中,鄭汴兩市旅游行業聯合開通了兩市旅游直通車,嘗試推出了“鄭州、開封一日游”互游項目。
2012年10月27日,鄭汴物流通道開通,再次加強了鄭州與開封的聯系。
2013年1月1日起,鄭汴“金融同城”業務正式實施,兩地居民在對方城市存取款,將不再收取異地業務費用,按照同城對待。
2014年12月,鄭開城際鐵路開通,成為鄭汴一體化的催化劑。
2016年9月10日,連接兩市的鄭徐高鐵開通運營。
2018年10月29日,連接開封至新鄭機場的開港大道通車,開港大道把沿線各個片區有機串聯起來,初步形成了匯聚發展要素的鄭汴港“黃金三角”。
觀點A
交通連接成效突出,但公共資源一體化較慢
對于鄭汴一體化這些年來的發展成效,河南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中原經濟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耿明齋認為,鄭汴一體化這些年來,道路等硬件基礎設施的一體化進展很大,但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資源、軟件設施的一體化進展很少,同時在制度層面,兩地還沒有真正打破壁壘,也影響了要素的進一步流通。
他舉例,原來鄭開之間不通城市公交,但一體化后,原來的收費站撤了,這就是很大的變化。另外,除鄭開大道外,鄭州與開封的道路連接也更多了,例如鄭開城際鐵路、物流通道以及正在加快打通的鄭開科學大道等,可以說,兩地的交通連接成效突出,四通八達。
但同時他也提出,兩地在文化、教育、衛生、科技等方面的互聯互通并不夠,進展非常慢。
他分析,兩個省轄市各自發展,制度方面的屏障沒有消除。面向市民的公共產品供給,包括醫療、養老等保障措施,都是以各自城市進行供給的。另外,兩地公共服務資源的分配,目前也沒有一個好的方式。在上述公共資源的連通上,市場還沒有真正發揮主體作用。
在耿明齋看來,上述情形,許多城市一體化時都經常出現,“從來都是打通基礎設施相對容易,制度屏障的打破、公共資源的連通更困難”。
觀點B
“將開封建成鄭州后花園”的說法需要改變
鄭汴一體化中,兩地公共服務資源要自由流動,河南大學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孫建國對此非常認同。為推進鄭汴一體化深入發展,孫建國學習參考日本的一些城市一體化發展模式,建議開封謀劃鄭汴學研帶,之后開封市又提出鄭開科創走廊,被寫入河南省“十三五”規劃中。
9月22日,孫建國告訴河南商報記者,隨著鄭開同城化概念的提出,兩地在功能布局,以及如何互補發展上將有更多考量,這也將影響兩地公共服務資源的分配。
孫建國說,同城后兩地要優勢互補,以往“將開封建成鄭州后花園”的說法也需要改變,它已經不能涵蓋開封的優勢。比如開封的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多項文旅指標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很高,文化創意、科教發展勢頭也很好。開封的高教資源也很豐富,目前一些新建高校也陸續來到開封,根據最新的調研,一些科研機構也加大了在開封的布局,這些都是讓人很驚喜的,也是它的魅力。
孫建國以高教、科創為例,高等院校綜合實力比較雄厚,為聚集文化、科研、人才創新資源提供了很好的平臺,能為推動技術創新、科研成果轉化、復合型人才培養等提供服務,提升鄭州和開封科技創新水平,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動作
鄭開兩地教育、醫療等資源無縫對接規劃已開始
如何改變上述局面?耿明齋認為,首先還是規劃和制度層面,鄭開一起做規劃,規劃一張圖。制度上,兩地探討形成一種機制,看如何消除制度壁壘,更好地促進兩地同城發展。比如兩地是不同的省轄市,同城后,各要素自由流動時,對各自的財政、稅收、支出等都有一定影響,需要兩地在利益上做合理的分割、調配。
對兩地市民來說,公共服務資源的供給很重要,它需要有統一的機制。比如醫保能不能變成一個體系?兩地養老、教育、科技等,能不能互聯互通?
在這些方面,孫建國向河南商報記者透露,為實現鄭開兩地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科技等公共服務資源的無縫對接,一些前期規劃工作已經開始了,屆時市民關心的問題都有望推動。
鏈接
這些地方是咋同城化的?
國內明確提出同城概念并實施的例子不多。
耿明齋介紹,長三角地區,江蘇吳江區、上海青浦區、浙江嘉善縣,三個區縣做一體化的試驗,比如交通的“一卡通”,注冊的企業在整個區域內都通行。生態建設時,共用“一張圖”,統一規劃,統一操作。
西咸新區主要得益于行政層面的措施,咸陽市的部分地區由西安代管,統一到西安的制度體系里面去,從而解決一體化推進中的難題。這種方式相對簡單,但并沒有解決兩個城市同城發展的普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