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市9個月掛牌企業已超400家,累計實現融資1.37億元
6月27日,中原股權交易中心傳來喜訊:鶴壁市兩家企業日前通過該中心成功發行中小企業私募債券,分別獲得3000萬元的資金支持。這不僅是我省大力發展直接融資,著力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生動寫照,也標志著我省的“四板市場”通過開市以來9個多月的發展,已換擋提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姍姍來遲卻也生逢其時
去年9月16日,由省政府批準設立的我省唯一一家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中原股權交易中心在鄭州正式開業開市。根據不同的戰略定位和服務對象,我國資本市場大致可分為主板、創業板、新三板以及區域股權交易市場四個層級。其中,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俗稱“四板市場”,是獨立于商業銀行和滬、深交易所之外的新型市場化融資平臺,也是連通企業與投資者的重要橋梁。
當前,我省正著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在全省范圍內持續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保障要素的供給顯得尤為關鍵,解決融資難、融資貴,拓寬和擴大融資渠道和融資規模則成了重中之重。2015年,全省資本市場新增直接融資2582億元,在融資總額中占比38%。可以想見,在今后全省的金融工作中,直接融資的增長潛力仍將被寄予厚望。
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設立區域性股權市場37家,共有掛牌股份公司3375家,展示企業4.15萬家,累計為企業實現各類融資4331.56億元。
“相較其他省份,我省的‘四板市場’可謂是姍姍來遲。但是,面對全省眾多資金‘饑渴’的中小企業,中原股權交易中心的成立卻又恰逢其時。”一位業內專家表示,區域性股權市場入場門檻低、成本低、信息披露要求寬松,能夠很好地適應我省中小微企業“短、快、小”的融資需求。在私募融資、股權轉讓,通過增信幫其獲得銀行信貸資金、引入專業投資機構、提升公司治理與規范運作水平等方面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
后起之秀成績斐然
開業開市短短9個多月,中原股權交易中心取得的成績令人矚目。據該中心董事長趙繼增介紹,截至6月27日,全省95個縣(區)的424家企業在中原股權交易中心掛牌,其中展示板掛牌企業399家、交易板掛牌企業25家,托管企業總資產7.2億元。目前,該中心已累計為20多家企業實現融資1.37225億元,其中股權融資4585萬元、債權融資9137.5萬元。此外,由于掛牌后規范和信譽度大大提高,企業通過其他渠道開展融資的能力明顯增強,在這方面,“四板市場”帶給企業的“正能量”則更加難以估量。
今年2月,為解決中小企業因抵押物不足而導致的融資難問題,中原股權交易中心創新推出了融資產品“掛牌貸”,為在該中心掛牌或擬掛牌的企業提供以股權作為質押物的專項貸款。這種產品申請門檻低、還款方式和貸款限期相對比較靈活,切實解決了中小企業流動資金的周轉困難。3月下旬,通過篩選、初審、立項、現場盡調等作業流程,湯陰縣萬山畜牧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率先“吃了螃蟹”,分別從中原股權交易中心融資500萬元,雖然金額不大,但卻實實在在解決了其爬坡過坎中遇到的燃眉之急。
“‘掛牌貸’切實解決了中小企業流動資金的周轉困難,此外,該中心還可通過私募債、股權定增、‘股保貸’等多種融資產品為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而這也正是省委、省政府當初批準設立中原股權交易中心的初衷——即‘充分發揮融資功能,引導中小企業借助區域股權交易市場做優做強’。”業內專家表示。
政策扶持助力發展提速
能夠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取得這樣的成績,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從全省經濟發展大局出發提供的政策支持。為引導中小企業借助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做優做強,去年10月,省政府金融辦等8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推進中原股權交易中心建設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意見》,要求各級政府要比照當地對企業在境外上市或新三板掛牌的獎補政策對進入股權交易中心掛牌的企業給予適當支持。同時,力爭中原股權交易中心3年內每年分別新增掛牌企業達50家、100家、150家,更好地發揮金融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支持作用。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鄭州市、鶴壁市、安陽市、濟源市、許昌市、漯河市等18個市縣先后出臺了專項掛牌獎補政策,中原股權交易中心還先后與鶴壁市、湯陰縣、新密市、民權縣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一系列積極利好因素有力推動了各地企業對資本市場的理解和認識:中原股權交易中心不僅為鶴壁企業累計融資高達6600萬元,還與湯陰縣政府合作成立了規模2億元的湯陰縣產業投資基金。新密市36家企業在中原股權交易中心一次性批量掛牌,數量和規模走在了全省市縣掛牌企業前列……
“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在穩定增長、擴大就業、促進創新、繁榮市場和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等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加強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和穩定就業、鼓勵創業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原股權交易中心現在乃至今后將一直為之努力的中心工作。”趙繼增表示,下一步,該中心將繼續創新金融產品,不斷推動產業科技資本的融合,提升河南區域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為我省經濟社會轉型升級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