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華泰保險走過的第二十個年頭,這家成立于1996年,并于2011年升格為我國第七大保險集團,從2000年香山會議確立第一次轉型開始,華泰保險放棄規模的高速增長,而是堅持質量效益。
這一思路下,2006-2010年,華泰財險以1%的市場份額賺得整個行業31%的利潤份額,這也被稱為華泰現象。盡管盈利水平可觀,但在業界看來,華泰保險的市場份額在不斷縮水,今年前2月,華泰保險壽險保費規模約11.7億元,市場份額占比為0.1%,規模排名約在50位;產險保費約10.9億元,市場份額占比為0.73%,規模市場排名在16位。
一位保險業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華泰保險在發展策略上,并未抓住紅利期,才會在市場份額上節節告退,在近13萬億元的保險市場中,華泰保險的話語權有限。外界的評價似乎并未擾亂和左右華泰的發展思路,華泰保險堅持不以規模論英雄,時至2012年,華泰保險開啟二次轉型,在繼續堅持質量效益理念的同時,帶動華泰總體規模的提升和擴張。
與絕大部分公司先擴規模再調整結構的思路不同,華泰保險被貼上了另類的標簽,正如華泰保險集團副總經理兼首席行政官張博江今年1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華泰保險走不了平凡之路。就在今年,華泰保險率先在國內推廣專屬代理門店(EA)模式,對于這種主要存在于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保險市場的模式,這種模式如何與國內保險市場更好地對接,仍需要探索與實踐,而在此之前,華泰保險經歷了長達6年的探索。
“成功者在成功之前往往都是孤獨的。”這是很多人的至理名言。然而,也并不是所有經歷孤獨的人都能功成名就。華泰保險是否在經歷爆發前的孤獨,時間最終會給出答案。
押注專屬代理門店模式
2015年12月,保監會正式下發《關于華泰財產保險有限公司專屬代理門店試點有關事項的通知》,批準華泰財險在全國開展專屬代理門店模式試點,這意味著華泰嘗試了6年的專屬代理門店(EA)模式獲得了政策的支持。
據華泰保險相關負責人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截至2015年底,華泰專屬代理門店拓展數量超2200家,渠道累計保費收入23億元,同比增長47.82%,在公司車險業務中占比達57.1%,對公司保費貢獻度逐年加大。
按照華泰保險集團董事長王梓木的設想與目標,2016-2020年,華泰將在全國設立超6000家標準門店,為500萬目標客戶提供專業、便捷、貼心的綜合性風險保障服務,平均每家門店服務800余個家庭,從而完成以EA模式為核心的全國服務網絡布局。
所謂的EA,其實是“Exclusive Agent”的簡稱,即“專屬代理人”經營模式,它以門店的形式植根社區,在保險公司的支持下獨立開展業務并對經營成果負責。EA模式作為舶來品,主要存在于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市場,如美國最大的兩家保險公司StateFarm和Allstate,以及歐洲安聯保險公司,都是采用的這種專屬代理門店模式在運營。其中在德國,安聯保險EA門店就高達10400多家,是德國市場保險銷售主渠道。
相對于成熟的保險市場,EA模式如何與我國保險市場對接仍是難題。在這一過程中,華泰保險也經歷了長達6年的探索,早在2009年,華泰財險在福建率先試點運營推廣EA;2011年,將試點擴展到上海,自2015年2月以來,華泰財險又在遼寧、山東、廣東、廣西、四川五省區試點,不斷完善商業模式。
一位不愿具名的保險業內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指出,面對我國粗放的保險市場,專屬代理人作為補充可能,在目前的保險銷售過程中,銷售方普遍看重的仍是利潤,由于專屬代理人只賣一家公司的產品,如何能夠滿足用戶所有的需求以提升客戶黏度,一段時間內這種模式恐怕難成為主流,相對而言,更看好獨立代理人的前景。
不過從華泰保險的態度來看,并不是把EA模式看做是一個銷售渠道。華泰財產保險總經理叢雪松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明確表態,華泰EA經營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伙伴與分享”,類似于加盟,但門檻顯然更高,與保險公司的關系也顯然更為緊密。據介紹,在華泰EA經營模式中,每一家專屬代理門店都是擁有獨立法人身份的一個小微企業,每一位“店主”即專屬代理人都是企業老板,他們與華泰保險是穩定、平等的合作伙伴關系,從而調動EA門店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
“理想的模式,是成為家庭客戶的貼身式保險管家,甚至理財管家。”叢雪松認為。華泰保險負責人介紹, 目前華泰EA門店所提供的各項服務,已廣泛涉及保險咨詢、查詢、投保、出單、理賠等各個方面,既包括車輛保險等常規險種,也可以量身定制家庭財產險、人身意外險、小微企業綜合保障計劃等專屬產品。未來專屬代理門店也會提供壽險的服務,甚至是基金等關聯領域拓展,并逐步增設ATM機、繳費終端等設施,成為綜合性保險金融服務平臺。
華泰保險專注的EA模式能否如其設想的一般,仍待時間的檢驗,不過這條路看似仍然漫長。不過華泰保險對于EA模式決心已定,明確將EA、商險、電產作為三大戰略主渠道,并且對于以往車商、代理等傳統渠道的縮減,淘汰績效產出較低的渠道和人員。
2000年香山會議定調轉型
華泰保險成立初期的4年(1996年到1999年),保費規模增速都維持50%以上,2000年,華泰保費收入上升為全國產險市場第四名。面對快速增長,華泰保險的掌門人王梓木并未欣喜,卻在思考這種過分注重保費規模、盲目追求規模速度的發展后果。
在王梓木看來,這種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并不可持續,因此聘請了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按照國際會計準則對華泰的財務狀況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按照當時國內通行的1/12計提未到期責任準備金的會計準則,華泰是盈利的;但是按照國際1/365的標準,1996年至2000年,華泰三年虧損了近4億元 。這一結果讓王梓木決心轉型,2000年1月20日,王梓木召集華泰中層以上干部在香山開會,正是這次轉折意義的會議“香山會議”,提出了“不以保費論英雄,而以質量效益比高低”的公司轉型戰略。 第一次轉型的核心是從簡單的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從過度依賴投資收益向實現承保利潤轉變。
這一策略當時也被部分人反對,因為在當時甚至現在,絕大部分保險公司仍以保費論英雄,由此,華泰保險也被貼上了“另類”的標簽。王梓木在一次接受采訪中坦言:誰不想做大做強,但在沒有能力的情況下盲目上規模,就意味著做虧。華泰的目標是做好做久,只有在“好”的基礎上才可以加快發展速度。
而后華泰財產的市場份額出現下滑,在“十一五”期間,華泰財險的保費規模下降至市場十幾位,保費收入的總規模僅占行業(財險業)同期的1%,而在這一階段華泰財險以1%的市場份額賺得整個行業31%的利潤,成為質量效益型企業的典型,被業界稱為“華泰現象”。
2015年,華泰人壽保費規模34.3億元,市場份額占比0.145%,產險保費規模63.3億元, 占比為0.75% ;今年前2月,華泰財險的市場份額僅為0.73%,華泰壽險市場份額僅為0.1%。2015年華泰保險年報尚未披露,從其2014年成績單顯示,2014年集團實現保險業務收入90.4億元,較2013年略降3.6%,2013年同期業務增速為9.3%。盡管華泰保險保險業務收入下滑,凈利潤卻實現翻倍,達10.93億元。時代周報記者查閱此前一則股權轉讓公告顯示,截至2015年三季末,華泰保險集團資產總計為98.08億元,凈利潤15.25億元。面對華泰保險市場份額對應的體量,其利潤水平可圈可點。
然而對于這種放棄規模的轉型,很多同業都并不認同。對此,一位保險業不愿具名的人士稱,華泰戰略轉型錯過了保險業發展的紅利期,盡管華泰保險的盈利能力較強,至少目前在市場上的話語權有限,特別是相對其他保險集團而言。
早在2011年9月,華泰保險集團正式掛牌并投入運營,也成為我國第七大保險集團,作為集財險、壽險、資產管理于一體的綜合性保險集團。值得關注的是,華泰保險并非不注重規模,2012年,華泰保險開啟第二次戰略轉型,在繼續堅持質量效益理念的同時,要力爭在華泰所專注的、聚焦的領域實現快速增長,從而帶動華泰總體規模的提升和擴張。與大部分保險公司先做大規模、再進行結構調整不同,華泰保險希望由質量帶動規模,而這條路有些反向,看起來更需要慢功夫。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盡管外界對于華泰的發展有多種質疑聲,但并未影響其按原路行進。
華泰保險集團副總經理兼首席行政官張博江今年1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華泰保險走不了平凡之路。尋求差異化發展,堅持以往“質量效益型”發展方針的基礎上,實現由利潤增長型向價值成長型轉化。對此,華泰保險相關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解釋稱,所謂價值成長型,就是在一個較長時間內,華泰收入增長和利潤增長都將超越行業平均水平,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
上市在路上:股權集中進行時
華泰保險謀求上市已經不是秘密,王梓木曾公開表示,希望2015年前實現上市,不過到目前仍未如愿。華泰保險股權相對分散,原有股東達50多個,盡管股權分散不會制約其業務發展以及決策制定,但在上市前,有必要適度集中股權。而自2014年以來,華泰保險一些原有股東的退出,使其股權進一步集中,由此也讓外界再度關注其上市進程。對于上市的具體到了哪個階段,時代周報記者沒有獲得詳細的資料。對此,華泰保險負責人回應時代周報記者稱,華泰保險上市是華泰保險的既定戰略,是出于公司長遠發展的需要,并不是為了滿足短期的資金需求。華泰保險一直積極研究并推進公司上市的相關事宜。
早在2014年11月28日,內蒙君正以26.35億元獲得華潤股份及華潤(集團)持有的9.1136%的股權,內蒙君正旗下君正化工以18.7億元價格獲得寶鋼集團、寶鋼新疆八一鋼鐵(600581,股吧)公司、寶鋼上海五鋼公司以及中海石油投資公司共6.1815%股份。
這筆股權轉讓已于2015年6月獲得保監會的批復,此次股權轉讓后,內蒙君正和君正化工共持有華泰保險15.3%的股份,內蒙君正成為華泰保險的第二大股東。此次股權的變更,也使得華泰保險的人事調整隨之展開,去年6月,保監會核準李燕芳擔任華泰保險集團董事,姜波擔任該公司獨立董事。據媒體報道稱,姜波供職于利安達會計事務所,此次入圍獨立董事行列,是為了輔導華泰保險上市,利安達曾經輔導內蒙君正旗下博輝創新實現上市。
而股權轉讓仍在繼續,去年11月,北京產權交易所一則掛牌公告顯示,中國石化(600028,股吧)及旗下的中國石化財務有限責任公司欲公開掛牌轉讓其持有華泰保險集團股權。掛牌信息顯示,中石化公司持有華泰保險集團2.86億股,占總股本的7.1114%,掛牌價為20.592億元;中國石化財務持有華泰保險集團2.75億股,占總股本的比重為6.8379%,掛牌價為19.8億元,兩筆股權持股比例為13.94%,合計掛牌價為40.392億元。
對于此次股權轉讓的最終結果,目前還沒有明確消息,保監會也未發布關于華泰保險新的股東變更信息,但不排除華泰保險股權仍會不斷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