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第一天走進校園,熱心的同事便傳授“錦囊妙計”:老師一定要嚴肅、嚴厲,才震得住學生。我接納了同事的建議,面對學生總是繃著臉,說話很嚴肅,甚至還改變了穿衣風格。
這種方法確實有效,但一段時間后我卻很不適應,課堂教學生硬死板,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學效果不佳。扮演嚴師失敗后,我決定做回自己,用微笑面對學生,做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教師。
一次大掃除學生沒有用心,導致班級衛生不合格。我內心惱火,但之前的經驗告訴我:大發雷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低年級學生好動貪玩是天性,他們不懂什么是責任,也不明白老師為什么生氣。這時我想起了繪本《朱家故事》,便給學生講了起來:朱媽媽一直任勞任怨,照顧全家。直到有一天朱媽媽離家出走,家里生活全被打亂了,爸爸和兒子才知道朱媽媽默默無聞為他們做了這么多事。
(資料圖片)
學生將故事記在了心里,之后打掃衛生時認真多了。后來有家長對我說:“孩子特別喜歡你,說你有親和力。我發現孩子上小學后懂事多了。”聽完家長的訴說,仿佛有一股暖流涌入我心里。
教育是雙向的,故事不僅教育了學生,也潛移默化影響了我的教育觀。繪本《安的種子》教會我教育不能急于求成;繪本《遲到大王》告訴我,孩子的話語,我們要抱著“大膽相信,小心求證”的方法來聽取;繪本《公主怎么挖鼻屎》告訴我,對孩子要言出必行、信守承諾,從小培養他們的誠信意識。雖然有時候我不能完全講清楚故事背后的深意,但學生卻能在我說到某一本書的情節時理解我對他們的期望,知曉應該如何行事。慢慢地,我也進入了自己的角色,做好學生人生路上的列車員,陪伴他們走完奇妙的學習旅程。
除了借助繪本故事,我還常常借用其他教師的成功方法彌補自己經驗不足帶來的弊端。但是,盲目模仿其他教師成功經驗并沒有給我帶來期待的結果。
去年我接手了一個紀律不佳、學習氛圍不濃的班級,但我仍滿懷希望,開學時利用《開學第一課》中的方法,給每個學生買了一個本子,寫上了他們的中英文姓名,并附上一句寄語“It i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但很可惜,我的努力沒有得到學生的認可。
之后我一邊反思自己的言行,一邊與同事探討才發現,我看到哪位老師分享了一個有效的方法就馬上復制、粘貼用到自己學生身上,整個過程沒有問過自己是否真的認同、理解了這種做法,只是一心想要方法背后的好處。其實,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真誠時他們以真誠相待,我“虛偽”時他們就推諉搪塞。一次兩次,他們也許還能陪我演一演師生和睦,但長此以往,虛偽敷衍也就隨之而來。這樣的老師哪能獲得學生的信任呢?
調整好情緒后,我根據學情調整教育方法,課堂上用獎章激勵學生,同時更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在獎懲之間慢慢尋找平衡點,漸漸把學習氛圍拉上了正軌。這次經歷讓我認識到,找準自己的風格,面對困難迎難而上,控制情緒、真誠待人,才是更有利于新教師成長的方式。
(作者單位系湖南省湘鄉市月山鎮先鋒學校)
《中國教師報》2022年12月21日第9版
作者:成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