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推動一個國家不斷發展的不竭動力,為了落實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基礎教育階段首先要解決如何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打好基礎,需要把高等教育、義務教育以及學前教育學段的課程進行一體化的考慮和設計。
(資料圖片)
南京市一直在努力探索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面對早期創新人才選拔和評價方式相對單一,人才培養缺乏多元化的機制,以及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在選拔人才方式和方法上缺少連通性等問題,從2016年起主動思考,深化中小幼創新教育實踐模式創新,推動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三全三課四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方式提供了新樣態。
秉持“三全”理念,優化創新教育布局
南京市把創新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貫穿于基礎教育的全學段、融入到中小幼的全學科、滲透進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開創了區域創新教育發展新局面。一是貫穿全學段,推動創新教育“不斷線”。南京市著力構建符合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學段特點的創新教育體系,設計了具有延續性的跨學段項目化系列課程,并注重幼小、小初、初高課程銜接,如機器人貫通課程、智能車研創課程、數字工坊課程等。從幼兒園創新啟迪,到小學初步學習,到初中進階研究,再到高中和職業教育深度創造研發,進而建立了全學段創新人才培養一體協同機制。二是融入全學科,促進創新教育“連成片”。通過定期組織“PBL+T”(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項目化學習)跨學科研究的主題式培訓和菜單式自選課程,全市一萬余名全學科教師參加培訓,涵蓋了語文、數學、信息、科學、物理等多個學科。2021年南京江北新區、建鄴區入選全國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地區。各學科教師利用項目化學習模式,開展“學科+”創新教育模式探索。三是滲透全過程,助力創新教育“形成面”。注重發揮中小學校“策源地”和師生“動力源”的作用,學校以學科教學、品德培養等方面為抓手,從管理、課程、課堂、評價、環境等各方面注入創新教育理念,持續提升學生創新素養。
優化“三課”路徑,打造創新教育載體
南京市注重把創新教育基地校作為全面推進創新教育發展的主陣地,進一步健全完善市級立項審核、區級配套監督、校級特色發展的三級聯動機制,已建成5個區域創新中心和127所創新教育基地校。一是以創新課程為支撐,增強創新教育的系統性。南京市匯集市內豐富的高校專家資源,在全市范圍內建立起信息化背景下的創新教育大課程體系。“十三五”以來,已成功孵化127個創新課程項目。其中,以信息化素養提升為主導的普及類課程已基本實現全市學校和各學段的全覆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舉辦“足不出戶,一起玩轉數字科技”創新教育系列直播課程,累計點擊量近2億次。二是以創新課題為突破,增強創新教育的引領性。南京市面向全區域,輻射中小學,融合多學科,加大課題研究力度,引領特色項目開展。在創建過程中,各區域創新中心和創新基地校積極參與課題研究,參與率達100%,目前已累計完成創新類市級及以上課題200余項。三是以創新課堂為陣地,增強創新教育的有效性。以全市創新教育基地校為主體,著力轉變傳統課堂的授課形式。在第十四屆全國中小學創新課堂教學實踐觀摩活動中,南京市有9個項目獲評創新案例。
聚焦“四創”目標,激發創新教育活力
南京市聚焦培育創新精神、激發創新思維、提高創新技能、養成創新人格等“四創”目標,通過物態環境、創新活動、評價方式三元協同,大力提升創新教育的“軟環境”,形成了中小學生參與創新、熱愛創新的良好生態。一是打造更加優良的物態環境。“十三五”期間,市區兩級財政投入2億多元專項資金支持創新教育。在全市統籌建設100個8種類型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課程基地的基礎上,各創新教育基地校再建設機器人工作室和創客空間。各機器人工作室引進桌面激光雕刻機、數位機床、金屬機器人等設備,設置體驗、設計、加工等區域,為創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態環境。二是開展更加豐富的創新活動。積極組織全市學生參加國家、省、市中小學機器人競賽、創客大賽等活動。2016年以來,南京市中小學生每年參與各類創新活動的人數超過10萬人次。此外,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為全市教師創造更多培訓、觀摩的機會。三是探索更加有效的評價方式。南京市積極探索學生創新素養過程性評價方式的變革,在全省率先搭建起一體化的創新教育數據平臺。目前,南京市中小學師生在該平臺的注冊率達到100%,成功打通了市區校創新活動組織的壁壘,各中學、高校可通過平臺對學生信息素養和個人綜合素質進行了解和評估。
(作者系江蘇省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長、市委教育工委委員)
《中國教育報》2022年11月12日第3版
作者:潘東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