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系列評論之四
(資料圖)
不久前,教育部發文明確要求,嚴禁個別地區、個別學校利用暑假組織集體補課,講授新課或者提前開學。受“雙減”政策影響,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很少再有中小學生整個假期都泡在課外班學習的狀況。
當傳統的假期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改變,當孩子有了大把的業余時間,該讓孩子到哪里去過暑假、過一個什么樣的暑假,又成了不少家長的心病。其實,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引導孩子利用假期加強體育鍛煉、培養運動興趣、掌握運動技能,進而保持健康,實現身心和諧發展,都應該是假期的主旋律。
之所以提倡過一個運動的假期,是因為從身心發育來看,盡管孩子平時在學校有體育課,但由于學業壓力較大,體育課并不見得能完全滿足每個孩子的運動需求,而利用假期相對較長的時間,讓孩子掌握一項新的運動技能,很有必要也很有意義。例如,如果一個暑假能在專業教練的幫助下學會四種泳姿,對孩子來說就是值得驕傲的收獲。畢竟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會遇到跟水有關的險境,學會游泳無疑能在關鍵時刻自救或者救人。而且,假期多運動,還能釋放心理壓力,養成健康陽光的心態。有調查研究發現,體力勞動者患抑郁癥的概率明顯低于運動量相對不足的腦力工作者。引導孩子利用假期提高運動技能,很大程度上也能起到為身體按下重啟鍵、精神飽滿地迎接新學年的積極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讓孩子真正愛上運動,還要遵循教育規律和運動規律,在提高孩子自我管理能力上下功夫。首先,要充分激發孩子的內驅力。當下很多孩子喜歡沉迷網游,將業余時間花在線上娛樂上,一個重要原因是從中持續獲得了及時的反饋、無限的樂趣和極大的成就感。設計假期體育作業也好,假期養成運動習慣也好,也要遵循這一原則,讓孩子在運動中有高峰體驗,有實在收獲,這樣運動才能可持續。對此,學校和家長要根據孩子的身體條件,幫助其選擇適合的運動項目;也可以通過同伴小組良性競爭等,激起孩子的好勝心,這樣既展現了個性,也培養了真正的友誼;如果有可能,還可以將體育運動場所轉移至鄉間、公園等地,以提高孩子的運動興趣。
其次,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重塑其運動觀,使之看到體育對一個人的全方位塑造,在嘗到運動甜頭的過程中,不斷形成正向激勵和積極反饋,朝著終身運動的方向努力。這個意識的培養同樣需要教育智慧,如和孩子一起看優秀運動員的傳記,或者勵志的運動主題電影,讓孩子受到感動、積蓄心力、樂于嘗試。父母也不妨多講講杰出科學家的例子,如“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八十多歲時仍然在高負荷工作。這背后與他的運動習慣息息相關,有媒體報道,鐘南山不大的家里就有一個小小的健身房。他每天都堅持健身,健身的習慣他堅持了一輩子。類似的故事會無形中讓孩子看到榜樣的力量,不由自主地學習好習慣,提高自主管理能力。有了觀念上的改變,孩子才會有行動,對運動不反感不排斥,甚至把運動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再其次,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離不開方法上的指導。及早設計運動方案,合理確定階段性目標,并不斷加以反思總結,能讓假期體育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幫助孩子將此方法遷移到其他領域,養成系統思考、階段評估、科學做事的習慣。孩子運動前,最好有專業教練帶領,做好運動防護,如身體對抗性強的運動要做好熱身,必要時戴好護具,注意避免運動傷害;運動結束之后,和孩子做一下復盤工作,通過反思以提高競技水平。這些做法本質上也是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種體現。
把體育運動作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契機,從理念到行動,從體驗到沉浸其中,從設計到落實,從反思到提高,堅持這樣的路徑,完全可以讓孩子在暑假發生可喜的變化,做到彎道超車,實現人生蛻變。
(作者系本報記者)
《中國教育報》2022年07月21日第2版
作者:張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