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總能看到許多自我控制失敗的例子:減肥者越減越肥,拖延者設置了無數個鬧鈴依然遲到,在開學第一天立志刻苦學習者在考前臨時抱佛腳……這些問題僅僅是因為人們仍然沒有足夠的決心來自我控制嗎?或者是外界的約束仍然不夠強有力?心理學及腦神經科學研究將告訴你,人類在行為與認知上的種種表現與差異,都與深層的大腦結構有關。
(資料圖)
《自控:“看不見”的沖突適應效應》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自控:“看不見”的沖突適應效應》近日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以腦神經科學的視角進行試驗研究,圍繞著沖突適應效應來深入剖析人的認知控制過程。由此,人們可以基于科學研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自控力。
什么是沖突適應效應?先來回答一個問題,你能立刻說出下面這幅圖中每個字的顏色嗎?
相信有不少人,要么下意識說出了錯誤的答案,要么就是腦筋轉了好幾個彎,不能立刻說出答案。當我們回答問題時,字本身的含義與字的顏色起了沖突,使得我們不能立刻作出又準又快的解答。當我們感知到了這一沖突,大腦就會針對此情況調整我們的認知與行為。也許第一個字我們回答錯了,但是到了后面幾個字時,正確率將會逐漸提高,這意味著我們能更好地解決沖突——這種進步現象,就是“沖突適應效應”。事實上,這個小挑戰就是沖突適應效應研究中非常經典的色詞Stroop任務。
同理,在生活中,我們往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沖突,也常常需要借助沖突適應效應來解決這些問題。比如,習慣了靠右行駛的人到了需要靠左行駛的某國駕車,就需要適應這一沖突,從一開始的生疏到開車越來越熟練。
我們常常被自控力不足的問題所困擾,書中告訴我們,自控力的基礎是認知控制,而認知控制能力的主要功能就是通過監測干擾或沖突來動態調整個體的行為。其實,在前文的小挑戰中,我們就根據遇到的沖突來調整自身以繼續作答。因此,沖突適應效應可以看作是認知控制中動態調整過程的代表,它對于理解個體的自控力有著重要的意義。事實上,一個典型的自控力較差的人——藥物濫用者就被觀察到在沖突實驗中沒能產生沖突適應效應,盡管其能意識到存在沖突。
該書從個體差異的角度出發,來研究與沖突適應效應相關的腦神經基礎,并深入分析了與之有關的腦區、神經網絡基礎與大腦結構。書中還進一步指出,與沖突適應效應的個體差異相關的腦區,能夠用來預測人們在生活中的自我控制能力,這也使得對沖突適應效應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與臨床意義。
一位美術學院畢業的設計師談到,在輕閱讀時代,自己還是愿意去閱讀一些能在更深層面改變思維的書。這本書中的嚴謹試驗讓自己認識到,如果大腦神經結構沒有改變,無論多么深刻的智慧,也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另一位曾經讀過《底層邏輯》的讀者說,現在很需要這樣能幫助自己“洞察事物本質”的好書。自控的本質不是簡單的對錯問題,是一個深層次審視自己大腦結構的問題。
因此,該書的洞見可以讓我們深入地理解,人在行為與認知上的差異源于大腦結構上的差異,但這意味著我們要“認命”與放棄改變嗎?不是的,該書對研究有著樂觀的展望:腦神經科學在另一個層面上啟發著我們,我們可以以此為切入點,為一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重度抑郁癥)患者帶來醫治的福音;而對于更多的普通人,我們應當學會用科學的方式來改善或保護我們的大腦。畢竟生活中總是會有沖突,相比于繼續玩手機還是趕緊完成手頭的任務,喝一口奶茶還是堅持減肥計劃等糾結,不如趕緊行動起來,與自己的自控力攜手一起應對沖突吧!(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張春銘 通訊員 盧嫣)
作者:張春銘 盧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