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激勵廣大一線教師寫作,朱永新先生曾在“教育在線”網站上發表《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開業啟事》,明確投保條件:“每日三省自身,寫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無不可以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來本公司。”理賠辦法也寫得一清二楚:“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躋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賠百。”17年過去了,朱永新的“保險公司”還從未受理過一起理賠“投訴”,相反,每天堅持寫作者中很多已脫穎而出,成為名師。看來,真想上好課,尤其是像名師那樣演繹出課堂的精彩,寫作是一定不能少的。
(資料圖片)
很多老師問,教書教得好不就是一個好老師了嗎?或者說學生能考出好成績不就是好老師了嗎?為何非要寫作呢?我有三點理由——
第一,能教好書或教出好成績當然很好,但是決不能止步于此,因為好的經驗、好的做法、有價值的成果要向外傳播、交流,而且要向后繼的年輕人傳承,沒有寫作,怎么傳播、交流與傳承呢?
第二,僅僅教好書或教出好成績,并不能得到所有人認可。因為教育本身是一項極為復雜的工程,影響結果的因素很多。
第三,僅僅以教出好成績標榜自己,評價標準單一,不利于學生全面成長。因為教育不能僅僅用一張試卷衡量其高下,教師要育人,要觸動學生心靈,要關注學生全面成長成人。
而在實際的教師發展案例中,是否寫作常常成為名師和普通教師的分水嶺。教師要研究教材、課程標準、不斷變化的學情,要創新教學設計、磨課,進行課題研究,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實踐能力和理論水平,均離不開寫作。
例如,汲安慶老師原是一名小學教師,正是他不斷讀書、思考、寫作,后來成為初中語文教師、高中語文教師,十幾年間發表500多篇教學論文,現在被聘為南京一所高校的教授。他的成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寫作。
再以我自己為例。最近二十年間,我做了近十個專題研究,如補充《論語》教學研究、單元總結課教學模式研究、作文點評升格指導模式研究等,其中四項研究申報了國家級、省級、市級課題,寫作論文300篇左右,發表論文40余篇,出版教育專著9本。個人體會是,任何專題研究、課題研究在過程中都需要梳理資料、記錄實驗過程、進行階段反思和總結,再進行理論總結、實踐提升,都要通過寫作使實驗成果沉淀下來。
而好的論文論著,就是發明創造,就是教育生產力,可以為更多一線教師提供幫助,也可以讓教師“自帶光芒”,照亮學生成長的道路。
教師要寫作,不僅因為寫作能讓教師獲得精神創作的成就感,還因為它有益身心。
我的體會是,寫作是讀書人的智力體操,好比武術家一天不練手生、演說家一天不說口生、思想家一天不思考腦袋空,所以教師寫作也要勤寫多寫,要有勤奮的態度。
可見,教育寫作從表象上看是能夠提升、發展、優化一名教師的認知水平,實際上卻是在拓展教師的格局、墊高教師的人生高度。
(作者系安徽省首批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23日第4版
作者:任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