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讀書是我們日常應有之義。近日捧讀《王崧舟觀課十講》,帶給我很多啟發。王老師總是走在前面,他總能理順紛繁復雜的思路,厘清真假難辨的目標,冷靜地直擊痛點,清晰地聚焦盲點,犀利地剖析疑點,引領人觸摸高點。
巧設支架,將語文要素落到實處
自統編教材推行之后,這觀念、那思潮,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一線教師需要的是實打實的干貨,不是虛無縹緲、中看不中用的繡花枕頭。在本書第三講《如何精準設置支架將語文要素落到實處》一文中,王老師就給我們送來了真經:第一,“《橋》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教會我們從課程的高度認識一篇課文在單元中的地位;第二,“課文解讀”,教會我們如何細讀文本,發掘文本的秘妙;第三,“課文學習任務及要求”,教會我們明確教學目標,不越位不失位;第四,“課例觀摩”,不僅呈現名師課例,更教會我們如何觀摩優質課例。
精彩、精當的課文解讀,再輔以生動、具體的教學現場實錄,讓我們將文體意識、文體知識、文體概念內化于無形,將小說的閱讀策略領會于無聲。所謂的“支架”并不神秘,支架者,就是教師得以實現教學目標的梯子,就是學生得以解碼文本的鑰匙。王老師定好支點,你我攀架而上,得以成功通過“橋”到達彼岸。
多樣活動,讓學生親近文言文
統編教材中,共選入文言文14篇,與之前的教材相比,選文數量大幅提升。這充分說明了文言文的重要。小學階段的文言文學習,必將為國家的“文化自信”打下根基。怎么讓學生親近文言文?問題本身藏著一個潛臺詞,文言文是難以親近的,是冷若冰霜的,是佶屈聱牙的。
羅才軍老師開出了藥方,開展多樣活動;王崧舟老師點出了堂奧,適性方可揚長。在課例分析中,王老師告訴我們文言文的教學要注意以下幾點:一、以學定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對學情的科學研判;二、言文互參,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這是對學生的尊重;三、順學而導,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這是播下希望的種子;四、觸類旁通,滲透文言學習方法,這是點燃希望的星火;五、感受人物,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這是以文化人的悄然滋養。
明朝學者王陽明說:“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每一個孩童,天性都是舒展張揚的,樂于“嬉游”而憂于“拘檢”。順應了天性,他們就能抽枝展葉,迎著春風歡笑,如果被阻擾被壓制,他們將“衰痿”不堪,意氣消沉,耷拉著腦袋,蔫蔫然如干枯之苗。借助羅才軍老師一課,王老師既站在文言文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更引領教師關注兒童,尊重兒童,體貼兒童。唯如此,我們才有可能在兒童幼小的內心播下文言的種子。
還原意象,開掘古詩文化意蘊
愛默生說:“文化開啟了對美的感知。”這種開啟的方式不是從上向下壓,而是從下面高漲起來的,從學生的心里生長出來的。讀了第十講《如何在還原意象中開掘古詩的文化意蘊》一文,我更堅信了這一點。王老師在小語界扛起詩意語文大旗,影響大江南北。書中提到的“還原意象”就是詩意語文策略之一。
在書中的“還原意象和文化意蘊”部分,王老師貼心地為教師答疑,讓他們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所謂意象,即是詩人內在之意訴諸外在之象。”意是詩人主觀的情感思想,象是外在于詩人的物象,而意象就是主觀與客觀、心象和物象的有機統一,意在象中,象為意顯。
如果說意象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細胞,那么文化就是集體人格的象征,因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脈、血脈與命脈,是人類心靈棲息的家園”(王充閭先生語)。
詩意語文,詩意流布,充盈心胸,彌漫乾坤。我們常常驚嘆王崧舟老師的教學創意:家中梅——畫中梅——心中梅,卻沒有深思創意從哪里來,怎么實現這樣的創意。在這本書中,王老師抽絲剝繭,為我們一一解說:第一步,還原常態,發現矛盾;第二步,提供支架,比較異同;第三步,聯結意象,復現意蘊;第四步,互文參照,升華意蘊。于是,在詩意語文的繁華之下,我們看得更清楚,更通透,更明白。
亞里士多德說:“人生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感謝王老師引領我們吹散課堂的迷霧,探究教學的深奧,做一個課堂教學的覺醒者、思考者,也做一個更加清醒、理智的實踐者。
(作者系廣東省東莞市南城陽光第六小學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2年03月23日第10版
作者:丁浩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