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熊杰 通訊員 歐陽桂蓮)近日,廈門大學韓家淮院士和陳鑫副教授團隊在《自然—細胞生物學》雜志上發表了文章,介紹通過科技手段,首次揭示了“壞死小體”在細胞中的組織結構特征,以及其對于細胞死亡的決定作用,為相關人類疾病治療干預提供新思路。
眾所周知,細胞是生命體基本功能單元,盡管尺寸非常微小,但對于生命體的意義卻無可替代。而決定細胞命運的關鍵一環是細胞的程序性死亡,這也很可能是細胞個體所作出的最重大的抉擇。在細胞程序性死亡中,有一種形式叫“壞死樣凋亡”,起決定作用的一個重要信號處理樞紐就是“壞死小體”復合物。
“壞死小體”在死亡細胞中的結構究竟如何?廈大科學家找到了一個精準的觀察“利器”即“隨機光學重建顯微鏡”,并且用這一“利器”成功實現了對壞死小體在細胞中如何精準處理復雜信號、如何決定細胞死亡命運進行觀察。
“該結果在細胞原位揭示了關鍵信號樞紐納米尺度上的組織特性及其對信號傳遞、放大、轉換的貢獻,為發展特異性抑制程序性細胞死亡的干預手段,提供潛在的切入點,希望我們的發現能夠對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癥等)、病原菌感染性疾病(膿毒癥等)的臨床應對和治療有所幫助。”韓家淮院士介紹。
該科研成果的另一個重大意義在于,通過技術提升,讓許多原來看不見、看不清的研究對象,變得清晰明朗,使原來靠推測得到的結論變得眼見為實。“細胞原位壞死小體精細結構的成功觀測,增強了我們未來使用超分辨成像技術揭示更多生命內在規律的信心。”陳鑫說。
作者:熊杰 歐陽桂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