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人民教育》記者 宋佳欣)3月4日,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E政錄”采訪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和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謝家灣學校校長劉希婭,共同探討“雙減”之后,學生如何高質量學習,在課堂、作業和課后服務方面我們應該怎么做,家長又該如何配合。
直播現場。單藝偉 攝
直播連線
如何進行高質量學習是“雙減”后的關鍵問題。張志勇認為,所謂高質量學習,關鍵在于有強大的學習動力、濃厚的學習興趣、均衡的學習結構、適宜的學習方式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高質量學習離不開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和作業。劉希婭認為,“雙減”之后課堂教學尤為重要,需要重點關注目標的適切性、內容的呈現方式及多主體的互動。關于作業,劉希婭更贊同將作業布置、作業完成和作業反饋相結合。
高質量的課后服務也不容忽視。張志勇談到,要實現高質量學習,需要統籌好課前學習與課堂學習、課堂教學與作業改革、課堂教學與課后服務、統一服務與個性需求以及學校資源與校外資源這幾對關系。劉希婭認為,將課后服務與學校課程一體化設計,將課后服務作為培優補差的陣地,豐富課后服務資源,促進學生優勢發展等,是保證課后服務優質供給的重要手段。
正確家庭教育觀念的重要性在“雙減”之后顯得格外突出。張志勇在訪談中提到,要實現高質量學習,家庭教育需要重視習慣養成、生活教育、課前預習、考前及課后服務溝通等方面。劉希婭呼吁家長重新思考學習和負擔的關系,“學生的高質量學習不僅需要學校和教師優化作業設計、提高課后服務質量,也需要家長發揮重要作用,讓我們為了孩子美好的未來,一同努力”。
作者:宋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