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汽協數據,上半年長安汽車、上汽集團、東風集團等10家汽車集團旗下中國品牌車企80%以上銷量均同比增長,平均漲幅為27.92%,但比亞迪(002594)、一汽轎車(000800)等企業銷量同比下滑。另據乘聯會數據顯示,上半年共有18家車企銷量同比增幅在40%以上,除去兩家合資車企,其他16家車企均為中國品牌車企,上汽乘用車、廣汽乘用車、北京汽車等7家中國品牌車企銷量在10萬輛以上。
記者注意到,上汽乘用車與廣汽乘用車相對來講是10萬輛級以上中國品牌車企當中的佼佼者,上半年銷量同比增速分別為60.8%和170.1%。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上汽乘用車上半年增量來自于新車榮威360與新能源汽車的爆發,“榮威RX5相當于 爆款 廣汽傳祺GS4,傳祺GS4占廣汽乘用車總銷量的90.8%,而榮威RX5月銷2萬輛不成問題”。按照崔東樹估算,2016年上汽乘用車銷量至少在30萬輛以上,會完成24萬輛年銷量目標,創造其銷量最高峰。
而對于未來合資品牌SUV價格的下探,大多靠SUV提升銷量的中國品牌車企該何去何從?崔東樹表示,不必悲觀,諸如上汽榮威RX5這樣的SUV性價比不輸于合資品牌,至少中國品牌將合資SUV價格拉下來也是大功一件。
中國品牌銷量高速增長
根據乘聯會數據顯示,上半年有16家中國品牌車企銷量同比增幅在40%以上,其中,獵豹汽車、陸風汽車、一汽吉林、北京汽車和昌河汽車同比增長速度分別為812.9%、237.7%、220.2%、206.9%和200.2%。崔東樹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些無一例外都是靠SUV銷量撐起的高增長,比如獵豹去年基礎很低,2015年4月底CS10才上市,上市后銷量幾乎占該企業所有汽車銷量,北京汽車和昌河汽車更是因為多款小型SUV的相繼上市完成了業績高增長。
與上述前五家車企大多靠基數過低撐起業績高速增長不同,上汽、東風、長安三家汽車集團旗下中國品牌上半年都有著不錯的市場表現。其中,上汽乘用車上半年銷售109688輛,同比增長60.8%;東風風神銷量達到66277輛,同比增長26.6%,超額完成半程銷量目標;長安乘用車銷售563906輛,同比增長8%。
記者注意到,長安乘用車雖同比仍有增長,但原有主銷車型SUV產品CS35和CS75、轎車產品逸動和悅翔都出現頹勢,但其依靠今年剛剛推出的CX70和CS15這兩款新SUV車型遏制住了下滑的趨勢。同樣,上汽乘用車依靠去年3月份上市的名爵銳騰、去年9月份上市的榮威360和新能源汽車的“絕地反攻”,今年實現了60.8%的增長。
“上汽乘用車本來可以賣得更多,但其定位和價格高于其他中國品牌,制約了銷量,”崔東樹告訴記者,名爵銳騰和榮威360的定價明顯“接地氣”,一改上汽乘用車的銷量頹勢。
上汽乘用車“補課”后勁十足
眾所周知,從2007年上汽南汽合并后榮威與名爵兩個品牌也整合到一起,到2012年,上汽乘用車用5年半時間實現了從零到年產銷20萬輛,銷售額200億元的跨越,年復合增長率達到59.3%,成為國內自主品牌銷售增長速度最快的乘用車企業。值得一提的是,上汽乘用車單車平均售價高達11.2萬元,這是當初所有中國品牌可望而不可及的價格,至今也鮮有中國品牌能夠達到。
從2013年開始,隨著市場競爭加劇,特別是產品更新換代過慢,上汽乘用車開始步入低潮期。“上汽乘用車原來按照合資品牌的發展路徑走,目的是不想給消費者留下低質低價的品牌印象,不過根據市場需求,做產品還是要從用戶需求角度出發。”上汽乘用車有關人士向記者表示,由于之前對品質追求與不斷積累的技術,為榮威和名爵兩個品牌溢價和品質提升奠定了基礎。
“王曉秋重新回到上汽乘用車后,上汽有了明顯變化,新領導新風格新突破,抓產品抓質量,更接地氣的營銷方式,”崔東樹認為,正是這一系列舉措,上汽乘用車后勁十足。
他表示,剛剛上市的榮威RX5產品性能和售價完全打破了上汽乘用車原有的思路,“榮威RX5有互聯網汽車概念,價格也低,廣汽傳祺靠GS4翻身,上汽乘用車情況會比它還要好,榮威RX5實現月銷量2萬輛問題不大”。
實際上,2014年7月份,王曉秋由上海通用總經理被調回上汽乘用車任總經理,開始用合資企業的人才反哺自主品牌,先是進行為數40人的中層崗位調整,這在汽車圈內尚屬首次;然后抓住新能源汽車機會,僅2016年榮威品牌新能源產品將投放4款新車;最后利用“藍芯”傳統動力總成優勢,打造高效動力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