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從零到一”的“陪伴者”
在徐匯區越界創意園區見到胡冬時,他正埋頭吃著盒飯,時針指向下午1時30分。“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吃飯,只要5分鐘,我還做不到。”說完,他又匆匆扒了幾口。
“我叫胡冬,熱愛互動。”80后小伙這句標志性的開場白讓人記憶深刻。胡冬是上海眾創空間聯盟發起人、騰訊眾創空間(上海)總經理,許多創業者都叫他“胡老師”。用通俗的話說,他的工作是幫助創業者加速成長。
胡冬辦公室的大門,永遠是打開的,創業者隨時進出。而辦公桌上,一直擺放著三盒他的名片。在胡冬看來,許多創業者很難獨自完成“從零到一”的飛躍,而他愿意做的正是“從零到一”的“陪伴者”。
踩遍創業所有的“坑”
“交大創業活動發布”、“香港創客馬拉松”……每個月,胡冬的日程表上,都被各種各樣的創業活動“塞”滿了,從南到北,全年無休。他說起話來語速極快,他說這是被快節奏的工作逼出來的。每周,都有上百個創業者找他,希望給出意見或“把脈”。他曾經也是一名創業者,幾乎踩遍了創業路上所有的“坑”。
胡冬曾在一家民營教育集團擔任“CIO”(首席信息官),時髦的稱呼叫“網管的頭兒”,他逐漸接觸投資分析工作,積累了不少看項目、對接資源的經驗。
“創業需要好的平臺,也需要機會。”5年前,胡冬聯合幾名創業合作者,發起啟創中國項目。這個只做實踐類創業活動的組織,在全國幾大城市發動,每年有1000多個創業項目參加。聽眾中有資深投資人和專業人士等,不少項目在牽線搭橋下,從“點子”變成了“種子”。
通過“啟創中國”的發展,胡冬看到上海創業環境和條件正變得越來越好,更多的“創客”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
不是“孵化器”而是“加速器”
順著胡冬的辦公室看過去,一切都是“敞開”的。每間用玻璃隔出的簡易房間,甚至每張桌子的工位上,都是一個處于“進行時”的創業項目,這里24小時都有人在忙碌。2014年,騰訊上海創業基地就在這里誕生,為移動互聯網、數字娛樂等領域的入駐創業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胡冬說,他所做的工作不是創業“孵化器”,而是“加速器”。
“如果每天有走來走去的人流,就算擺地攤,賣煎餅果子,是不是賺錢的機會更大?”騰訊眾創空間正是給創業者提供這樣的“人流量”,檢驗創業項目是否經得住市場考驗。無論微信、QQ,還是應用寶,騰訊互聯網生態圈中每天產生數以億計的流量。每年,騰訊眾創空間經過評估,集聚50個“互聯網+”項目入駐,3—6個月時間內給予扶持和培訓等。
作為眾創空間“創業導師”,胡冬及時發現好的創業項目,讓團隊入駐,給產品導入流量,對創業者進行能力培訓等。一家做“互聯網+繪畫”產品的企業,入駐后,通過流量測試,改善軟件設計,打造“互動”產品——用戶上傳照片,系統自動生成卡通形象動圖。產品后來升級成為一個二次元社交應用,在沒正式投入市場前就吸引了大量“粉絲”。在胡冬看來,這是模擬市場,跳出了平臺的思維。
“互聯網創業者面臨的難題,往往是缺資金、缺場地、缺曝光、缺流量。”胡冬說,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年代,更需培育良好的“生態圈”,“政府和市場牽手,才能讓產業鏈圓圈完成‘閉環’,進入良性循環。”在騰訊眾創空間,騰訊提供免費的線上開放資源,徐匯區政府提供免費場地,不收租金,創業者在這里也能得到更多的產業資源。
創業要不斷“試錯”
“不試錯幾次,怎么能找到成功的路?”在胡冬看來,創業最需要的是試錯的精神。
一位來自江蘇徐州的創業者,初次創業點子是做自助式的“智能搓背儀”。但他遇到麻煩,找不到合作者。當他找到胡冬團隊時,胡冬勸他:“如果你的點子被拒絕了多次,不妨先進行市場調研。”他去衛浴市場做了幾個月銷售,發現新機遇,創業點子改做冷熱恒溫的智能水龍頭。進行項目路演時,有3家投資人敲定了他的項目。
然而,這位創業者的故事還沒結束。經過多次實驗,受控制恒溫的零配件技術所限,智能水龍頭項目最終失敗了。在胡冬的鼓勵下,他并不氣餒,調整方向,研發了一款可消毒的毛巾架,頗受年輕媽媽歡迎,這一產品計劃今年7月推入市場。
“判斷創業成不成功,不要簡單用賺多少錢去衡量。”胡冬說,創業成敗不在一時,只要人靠譜、方向靠譜、能拿到投資,“能活下去走上軌道,這也是一種成功。”
胡冬如今還是徐匯漕河涇望族城樓宇聯合黨支部書記,“熱愛互動”的他,在推出“迷你創業吧”、“創業周末”等交流平臺時,還組織青年交友、運動健身和公益活動等,服務白領青年創新創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