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成人,四虎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久久,伊人精品久久久7777,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99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亚洲精品成人毛片久久久,久久精品99精品免费观看 ,99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加大改革創新 云南省農村綜合改革創佳績
來源:中國財經時報網 發布時間:2016-04-01 16:02:09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解決好“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如何準確把握“十三五”這個戰略機遇期,再創農村綜合改革新佳績,對云南省來說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一、云南省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

“十二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財政部和國務院綜改辦的大力支持下,我省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始終堅持以改善和服務民生為重點,在加快農村公益事業發展、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保障農村公共服務等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農村綜合“四項改革”基本完成,重點領域改革邁出新步伐。自2006年以來,全省綜改系統積極配合主管職能部門,認真調研,擬定相關政策,綜合協調、督促推進。“十二五”期末,“四項改革”已基本完成。一是鄉鎮機構改革全面完成。全省共撤并鄉鎮255個,精簡鄉鎮事業機構1849個、編制3866名、人員9075人,深化鄉鎮機構改革任務完成率達100%。二是農村義務教育改革全面深化。小學、初中學生每年補助標準由最初的150元和250元提高到1000元和1250元,惠及近300萬學生,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免費義務教育。三是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2013年省財政廳、編辦、公務員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鄉鎮財政管理的意見》,進一步加強鄉鎮財政管理,不斷提高基層組織的保障水平。四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基本到位。截至2012年底,全省共成立林改機構17萬個,完成確權林地面積2.7億畝,發放林權證573萬本,發證面積2.68萬畝,發證農戶205萬戶。建立林權管理服務中心130個。成立資產評估機構68家,培訓評估咨詢人員達815人。

(二)“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深得民心,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掀開新篇章。2008年,我省作為全國首批三個試點省份之一,積極探索、建立健全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8年來,全省各級財政共投入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240億元,引導帶動群眾和社會資金投入370億元。共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11.6萬個,覆蓋11.7萬個自然村,占全省自然村總數的84%,累計有3630萬農民直接受益。重點建設了自然村村內戶外的道路硬化、活動場所、人畜飲水、村莊美化綠化亮化等公益設施,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受到了基層領導干部和群眾的熱烈歡迎,社會反響強烈,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

(三)積極探索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試點,助推我省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2013年以來,我省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這一主線,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共籌集6.4億元補助資金,選擇了云南農業大學、產業研究院、33個縣(市、區)和15個農業龍頭企業,初步搭建了在線農業服務平臺和電子商務平臺,組建了一批科技服務團隊,開展了百余項農技推廣服務內容和農技培訓,建設了一批新品種種植示范基地,建立了覆蓋農業產業產前、產中和產后全過程的跨區域、跨部門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試點工作,得到了國務院綜改辦的充分肯定,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四)美麗鄉村、傳統村落、新農村省級重點村、建制鎮示范試點多輪驅動,不斷推進我省城鄉統籌發展。一是美麗鄉村建設亮點紛呈,成效顯著。三年來,共籌集美麗鄉村建設資金20億元,以道路硬化、衛生凈化、村莊亮化、環境美化、生活樂化為目標,圍繞休閑旅游、生態環保、文化傳承、特色農業等方面提升鄉村功能,在全省范圍內建設了1300個“村莊美、產業興、農民富、可持續”的美麗鄉村。二是傳統村落的保護,有效延續和傳承民族、歷史文化。2012年以來,我省有502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占全國總數的20%,位居全國首位。2014年和2015年共安排38850萬元,支持我省259個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三是省級重點村持續推進,加快了新農村建設步伐。截至目前,省級財政共投入新農村省級重點村資金22.5億元,實施了9250個新農村省級重點村建設,加快了我省新農村建設步伐。四是建制鎮示范試點穩步啟動,有力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2014年,我省作為全國建制鎮示范試點省份,選擇了紅河州彌勒市新哨鎮、玉溪市新平縣戛灑鎮、大理州劍川縣沙溪鎮為中央建制鎮示范試點,昭通市昭陽區灑漁鎮、曲靖市會澤縣待補鎮、保山市施甸縣姚關鎮、迪慶州香格里拉縣小中甸鎮和臨滄市鳳慶縣魯史鎮為省級建制鎮開展示范試點工作。重點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建制鎮投融資體制、公共服務供給體制等領域,探索有利于建制鎮良性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增強建制鎮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打通基本公共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

(五)積極推動相關改革試點,著力探索解決難點問題的新途徑。近年來,為解決“三農”發展中遇到的難題,我們還先后開展了一些相關領域的改革試點工作。一是選擇開遠市開展以農村產權制度、戶籍制度管理、農村社區化管理和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綜合性示范試點。二是與云南農大、云南省質監局等相關單位,聯合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標準化試點。三是圍繞解決農村環境整治、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開展農村垃圾污水環境整治試點。四是全面完成鄉村墊交稅費債務化解工作。2012年,對全省核實認定的4083萬元墊交稅費債務,給予了全額補助和兌現,完成了我省鄉村墊交稅費債務化解任務。五是穩步推進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試點。2013年國務院綜改辦將我省列入擴大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試點省份,每年中央補助資金1.01億元。我省按照國務院綜改辦的要求認真抓好該項改革各項工作,為促進我省農場改革、發展和穩定作出積極貢獻。

二、云南省農村綜合改革面臨的形勢

“十三五”時期,對于我省農村綜合改革工作來說,既面臨著新的機遇,也面臨著艱巨的挑戰。只有認清形勢,理清思路,找準突破口,才能適應、把握、引領工作新要求。

(一)充分認識新常態帶來的新變化。進入新常態,最直觀的變化就是經濟增長進入從高速向中高速的換擋期,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跨越的關鍵期,改革發展進入“五位一體”統籌協調的轉換期。作為財政,一方面收入增長下降,收支矛盾呈加劇之勢,支出剛性增長的趨勢沒有改觀,平衡收入的壓力極大;另一方面又承擔逆周期調控的責任,也就是說,要穩步地去杠桿化,同時要避免債務帶來的風險和經濟“斷崖式”的下落,還要統籌實現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促改革、惠民生等多重目標。諸多結構性的矛盾,要求我們加大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力度,積極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為此,在這個背景下,云南作為農業大省,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增收以及在農業生產成本攀升、價格高于國際市場“雙重擠壓”下,創新發展方式,提高競爭力;在農業資源短缺、資源環境硬約束下,提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在城鄉資源要素流動加速、城鄉互動聯系增加、城鎮化深入發展條件下,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實現城鄉共同繁榮,將是農村改革發展今后一個時期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抓住機遇,把握好發展的窗口期。雖然我們面臨著諸多矛盾的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壓力,但是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大判斷沒有改變,從國際來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國際力量相互制約趨于平衡,外部環境相對穩定。從國內來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這些大的趨勢為農村綜合改革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前景。云南作為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育程度不高,抓住“十三五”這個戰略機遇期,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加快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為實現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譜寫好中國夢的云南篇章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三、“十三五”時期云南省農村綜合改革工作的重點

進入“十三五”時期,農村改革進入了快車道。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農村各項改革正在扎實、有序推進。我們要抓住機遇,改革創新,結合云南的實際和改革面臨的新形勢,突出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農村公共投入機制,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城鄉差距一直是困擾社會均衡、協調發展的主要矛盾之一,農村公共投入的長期滯后則是其主要的癥結所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協調”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提出要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我們要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投入機制,鞏固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基礎,提升美麗鄉村建設質量,探索公共設施管養機制,搭建農村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二)大力發展集體經濟,釋放農村發展活力。農村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在農村的重要體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在肯定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基礎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等,對發展新型村集體經濟做出了進一步闡明。2016年我們將啟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試點工作,要認真做好各項準備。

(三)深化建制鎮試點機制,探索小城鎮發展路徑。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而我省城鎮化整體發展水平滯后于全國,2013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0.4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3.73%)13.25個百分點,戶籍城鎮化率(27.2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5.7%)8.5個百分點,城鎮建成區面積年均增長10%以上,而人口增長不到1%,土地城鎮化的速度明顯快于人口城鎮化的速度,聚集能力和輻射帶動力不足。現在全省有1個特大城市,1個大城市,7個中等城市,11個小城市,105個縣城,20個建制市,1175個小城鎮。在西部12個省區市中,僅比西藏、青海、貴州、寧夏多。2014年我省被列入全國建制鎮示范試點省份,試點的核心是利用改革的辦法,統籌整合現有政策和資源,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撬動社會資本投入,讓更多的人實現就地城鎮化,讓農村的人享受與城市一樣的生活,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

(四)深化治理體系建設,探索農村可持續發展新機制。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演講時表示,中國將更加注重綠色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致力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從農村看,可持續發展就是滿足基本需要,保護資源和改善環境,提高人口素質,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協調。下一步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就是要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健全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助推鄉村文化建設三個方面推進,不斷探索農村可持續發展新機制。

(五)把握農村生產關系變革,研究要素市場體系建設。農村要素市場發育不完善是制約“三農”發展的一大瓶頸。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改革試點方案和政策措施,我們要深入研究學習,關注掌握。尤其要關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掌握農村集體產權改革方向,推動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

猜你喜歡